前两天看到一本书,叫《做一个年轻人》,是一个留学的孩子写的。感觉很真实,很踏实,看完之后,我才知道留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留学生系列报道的前两篇文章中,虽然很多孩子向记者表示,独自一人出国留学并不容易,但很多“留守父母”也为孩子做出了种种牺牲,“留学热”甚至引发了一些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2002年7月,23岁的沈阳姑娘顾家军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回到沈阳。与普通毕业生不同的是,她口袋里有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和全额奖学金批准信。不久,她将飞往美国波士顿,在世界著名大学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优秀的中国大学生出国留学,总人数达数十万,其中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请以“出国”为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有人认为中国老师这么努力,学生家长这么努力,最后把我们最有创造力的孩子送到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国内那么多优秀的大学生都成了外国人,总是不开心。也有人认为“全球化”正在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技术上不再困难。地球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
前两天看到这本书,叫《年轻要坚强》,是一个在国外读书的孩子写的。感觉很真实,很踏实。看完之后,我才知道留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具体去哪里学习?欢迎参加天道学员面试。今天,我们邀请的面试者是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路畅,他成功申请了哈佛大学的公共卫生专业。我们来看看这个学生的申请流程。
G33美国斯坦福大学交换生,三个研究项目,多项活动主持人:能说说你的留学计划吗?你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路畅:关于留学时间的安排,我在预期留学前两年就开始准备考试,一年内开始选择专业,补充证件和背景。申请过程中最难的部分就是选择我的专业,找相关的实习。
留学生智博励志故事:蜗牛的天空并不一定低矮黯淡1998年夏天,美国俄勒冈州中部的小镇米切尔迎来了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男孩。他的名字叫于智博。米歇尔常年享受太平洋暖流带来的温暖湿润空气,四季如春,植被茂盛。小镇被金色的沙滩、茂密的森林、高耸的山脉、湍急的河流、蓝色的湖泊、辽阔的草原和静谧的沙漠所环绕,自然风光极其优美。但小镇人口只有350人,只有一家商店、两家餐馆、一家邮局和一所学校,街上也没有红绿灯。
于智博来到这里的时候真的很无助。16岁在国内高考失利。为了使他能够上大学,他的父母在米歇尔高中毕业班为他办理了入学手续。到校几天后,于智博发现自己原来的英语基础远远不能满足学习和生活的要求。不用说,当时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讨论,和楼主交流都很困难。高考失利的阴霾还没有散去。另外,环境不熟,语言不通。于智博沮丧得像块铁。他整天沉默寡言,笑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