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985、211高校?
985、211高校是中国大陆高等教育中被认为具有最高水平的大学,一般在国内排名较靠前。这两个称号都是由中国政府于1998和2006年推出的计划,旨在提升中国大学的整体实力,在国际上取得更好的声誉和地位。

其中,985工程是于1998年启动的,是指由中国国务院决定首批拨出巨额投资,用于发展若干所中国大学的计划。这些大学都是在国内排名前列,且拥有雄厚的理工科背景,是中国大陆高等教育中的顶尖学府。
而211工程是指中国政府为发展高等教育推进一次重大工程,于1995年启动的项目。它的目标是通过各种方式,包括资金、政策和管理等多方面的支持,提高部分重点大学的办学水平,使它们有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高水平大学。
2. 哪些学校被认为是985、211高校?
根据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部的官方统计数据,目前中国大陆共有39所高校被认定为985高校,111所被认定为211高校。不过,因为《普通高等学校设置规划(2016-2020年)》的发布,部分大学已经退出了985或211工程。
其中一些985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
211高校则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
从总数上看,211高校的数量要多于985高校,但这并不代表211高校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就低于985高校,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3. 985、211高校的建设带来的影响
985、211高校的建设对中国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们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特别是在科研方面,许多985、211高校的教授和学生取得了重大的科技成果。
同时,985、211高校的建设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因为他们的优势地位,多年来一些高校接受热捧而被重点发展,在分配公共资源等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这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因此,在未来,中国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通过更加良好的公平竞争机制,优化教育资源流通;如何逐步推动大学的评价、管理和资源分配机制向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教学能力等综合能力倾斜,实现高等教育的整体提升。
4. 985、211高校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国家层面来看,近年来的教育政策一直在强调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和综合化,即不仅要培养理工科人才,也要增加对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重视。因此,未来继续推进985、211高校的建设模式,需要考虑更多层面和多元化的要求。
具体而言,985、211高校需要借助当今数字化、网络化、开放化、全球化的新趋势,拓展国际合作和交流,打通与国际科研和教育机构的合作渠道,促进学术共同体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
另外,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大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科交叉和创新切入点,发挥学科交融和创新创业的潜力,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使高校走向更具有产业价值、社会价值、科技价值,更体现高等教育的贡献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