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考试  > 问答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野藤先生 的课后生字词拼音和解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野藤先生 的课后生字词拼音和解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5-16 03:10:53 编辑:去留学呀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人教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野藤先生 的课后生字词拼音和解

绯红feihong 标致biaozhi 落第luodi 不逊buxun 诘责jieze 托辞tuoci 油光可鉴youguangkejian 抑扬顿挫yiyangduncuo 深恶痛疾shenwutongji

人教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野藤先生 的课后生字词拼音和解

2,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初二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明   本设计为张翼健先生主编的国际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而写。《短文二篇》一课系张玉新选编。本套教材教师用书由张玉新主编。   课前准备   本课是八年级下学期的一课,是两篇篇幅短小的古代散文,包括古代特有的而且已经接触过的两种文体(说、记),学生经过七年级一个学年和八年级半个学年的学习,应该已经初步养成了预习的习惯。   因此,规定这样的课堂教学起点是可能达到的:学生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初步扫除文字读障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本文,力求尽量弄懂文句的含义,将没有弄懂的知识点作为课堂学习的重点。   这两篇短文言简义丰,要弄清楚文字的言外之意必须尽量多占有相关背景资料,因此课前印发苏洵、苏轼的有关资料要求学生阅读,进一步掌握相关文体知识和作者概况。   教学目标   1、积累"职""饰""轼"辙""盖"等文言诗词,"乎""由""与""但"等文言虚词,"无所""虽然""相与"等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关键词句,从而品悟其言外之意。   3、探究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积累"职""饰""轼"辙""盖"等文言诗词,"乎""由""与""但"等文言虚词,"无所""虽然""相与"等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关键词句,从而品悟其言外之意。   教学难点   1、探究写作特色。   2、了解创作背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名二子说   一、导入   1、检查课前预习。学生齐读《名二子说》,个别同学尝试背诵。   2、导语:在中国古代文坛上,一家父子兄弟都有盛名的除了"三曹"就是"三苏"了。三苏父子以其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辉耀古今,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三苏父子立身操守,光明磊落,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间疾苦,为了民众做了不少好事。眉山三苏祠有一副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高度评价了三苏父子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历史上的地位。   我们在八年级上册学过苏轼的《江城子》,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初步了解了苏轼的豪放、苏辙的冲雅,今天见识一下苏洵的凝练。   二、赏析课文   1、教师视学生齐读、个别学生背诵的情况校正读音并范读。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进一步介绍有关知识。苏洵写《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本文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大家还要了解一点,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颇高结果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从京城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   3、第一段"轼"名说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先说车,先扬"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就像各有职分,不可或缺;再抑"而轼,独若无所为者",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按在上面,有装饰车子的作用。转折自然为了再扬"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行文已经几度曲折。最后揭出正题:"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呀,我担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饰啊。   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用心(在赏析的过程中师生互动,掌握相关词语)。   4、第二段"辙"名说在结构上与上一段有何异同?   明确:先说辙,先扬"天下之车莫不由辙",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再抑"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但论到车的功用却没有辙的份。转折自然也为了再扬"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辙无论功之福,也不遭仆毙之祸。行文也已经几度曲折。最后揭出正题:"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知免",是说苏辙的性格会免于灾祸。一说"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辙"的深意。   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可见本段与上一段的结构总体上相同,都在极短的篇幅内或扬或抑,两端具有结构上的对称美;但是,一段的结尾是隐忧,其实也是抑,而二段的结尾则是喜悦,可算是扬。小处不同一方面打破了完全对称的呆板,主要还是真实表达对不同性格的两个儿子的预测(在赏析的过程中师生互动,掌握相关词语)。   5、从《名二子说》中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写作特点?   明确:一方面通篇使用比喻,以车之轼、车之辙的特点喻二子的不同性个特点,十分贴切;一方面在极短的篇幅内摇曳多变,文势极尽跌宕之能事,颇具功力;一方面如战国策士般纵横捭阖,透彻雄辩,颇具哲理。   三、作业   1、整理文中文言字词和句式,制成卡片。   2、完成"思考与讨论"一。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3,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如果你是要准备面试的话,没有必要找整册的课文,当然即使你找也是没有的,我的建议是:整理出一个固定的说课稿模板,大致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大块,然后总结出每个板块过渡时的理论性较强的过渡语,再把每篇课文往模板里面套即可,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之内,我当时就是这么做的。另外还要注意语气语速仪容仪表等。

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4,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写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   雷电颂   【教学思路】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要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正确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从而在诵读中品味作品的深刻内涵,感悟主人公的激情和斗志。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①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②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朗诵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并联系课文P67的参考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③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简介历史剧《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雷电颂》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有力的一个音符。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二)   二、整体感知:   (一)课堂范读:(多媒体)指出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   (二)要求学生自行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   (三)明确本文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在语言表达上要感情澎湃,气势雄浑。   (四)要求学生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三)   三、品味语言:   (一)选读喜爱的句子,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诗人呼唤风,由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进射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   (二)精读好句,师生讨论、交流。   例如:   1.“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2.“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   明确:对黑暗势力的不屈不饶,对光明的热切向往。   (三)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明确:热爱祖国,浩然正气,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   四、探究活动:   (一)象征手法,思想深沉,情感含蓄,表达凝练(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风雷电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因此,屈原对风雷电的歌颂,也是对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正义力量的歌颂。   (二)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独白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白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   诗中还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吗?”等等。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白更增强了战斗力。   五、欣赏拓展:   (一)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二)对比《封神榜》中的比干、吴国的伍子胥等,体会屈原的爱国热情,推荐阅读小说《红岩》。   (三)学生讨论、交流、朗诵课文前六段。   六、小结:   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是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不同时间段的屈原设计话剧表演。

5,人教语文八年级下册

21课《与朱元思书》 24课《送东阳马生序》 25课《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山坡羊 潼关怀古 第六单元 26课《小石潭记》 27课《岳阳楼记》 28课《醉翁亭记》 30课《诗五首》--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己亥杂诗

6,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4、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学习 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 本文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    课型:讲读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 :1课时    教学设想:   因为前一个单元已经进行了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但本单元说明文是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是逻辑顺序,因此,在教学 本文时应引导理清段落间的逻辑顺序。《大自然的语言》 一文语言生动形象,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也要让学生体会 本文的语言特点。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 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语言特点。   这是一节说明文阅读课,采用主问题教学方法,设计了四个主问题:   一、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二、理清顺序:   1、分析 本文的说明顺序   2、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三、体会语言:   1、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   2、朗读1—2自然段,对 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四、拓读运用。教学线索清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教师导入:微风轻抚,燕子呢喃着春的消息;烈日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田野金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大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设计意图 】激情导入,通过优美的画面,优美的语言,让学生的情绪完全融合在这美妙的课堂意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初读文章,解决生字词。   2、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进入自学,在文中勾画所需信息    【设计意图 】通过自学,勾画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把握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搜索、筛选相关信息并提取、概括文章要点,训练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互动交流展示成果   学生自学结束后,进行展示交流。1、3、4小题非常明确,从文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直接在班内展示即可。2小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班内展示,教师视情况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 】通过互动交流,使学生更清楚的掌握 文章内容,在交流中理清文章思路。   (四)再读,理清顺序   1、分析 本文的说明顺序   2、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这两个小题都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静静思考,然后组内互动,最后班内展示。   明确:   1、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2、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不能调换,因为这几段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理清说明顺序,体会文章条理性,让学生明白,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文章的段与段之间都会有不同的逻辑顺序。   (五)品读,体会语言   1、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   2、朗读1—2自然段,对 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品味 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有严谨质朴也有生动形象。   (六)拓读,学会运用   作家郭沫若先生曾有过这样的疑惑,你能帮他解决一下吗?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开;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多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设计意图 】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结语: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彩,而且奥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一个细心人、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七)布置作业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某一个季节的特点为内容,写一 篇小短文,能适当描述“物候现象”,文体不限,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 】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力与想象力,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组织材料和语言的能力。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熟练朗读的`能力,掌握生字词。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3.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树立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预习文章,自学字词,弄清文意。   ⑵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   ⑴准备与自然、与保护自然相关的图文资料。   ⑵准备有关爱护自然的名言、故事、资料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壮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阅读本文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二、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学习目标:   1.把握生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感知内容,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一)   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用笔标出读不准的字词。   2.由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动笔标出有误的地方,听完后同学间相互交流。然后识记字词,如: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3.指导朗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每个小组出一人读,其它同学评价。)   自学指导(二)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3.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充足的时间阅读后,进行课堂交流。交流之中,学生可以互评,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指导学生在讲观点时要学会讲根据,可以用文中的话理清因果,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教师引导学生发言后帮助学生整理归纳):   (①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谈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表达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②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是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③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    四、教师小结.   人类与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组成部分,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生命,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敬畏我们自己。敬畏自然,即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练)   2.研讨与练习一    板书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怀,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2、过程与方法: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受到热爱自然的熏陶。    【重点 】   学习 本文的描写手法。    【难点 】   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结合。    【课时安排 】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敬畏自然》中写道: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恶魔的美食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利奥波德,这位美国论理学家,他对大雁是这样,他怀着喜爱的心情,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种种活动情景,他对大雁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能让我们走近大雁。   二、课前热身   1、生字识记:   雾霭(ǎì)   缄(jiān)默   狩(shòu)猎   凋(diāo)零   2、词语识记:   目空一切   弥漫   滑翔   迁徙   筹码   3、预习效果反馈:   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的哪些个性特点?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作者描写了南飞的大雁,描写了冬季的大雁,描写了孤雁,描写了4月间大雁群居的鸣叫,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四、合作探究   1、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述的理想感情。   ⑴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临了。   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⑵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蒲身上的冬天。   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语言生动形象。   2、阅读课文第   6──10自然段,探究下列问题   ⑴选文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   选文对大雁到玉米地的旅行,春雁的集会秩序以及集会中的激烈辩论等作了生动的描写。   ⑵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这句反映了怎样的事实?   反映了季节的更替及春雁的觅食习性。   ⑶作者笔下的大雁有 思想,有家庭,有欢乐也有不幸,他是怎样表现这一切的?   作者往往用诸如低语问好邀请旅行喧闹咕哝激烈辩论发言等颇具有人性化的语言,使得大雁了 思想,有了家庭,有了欢乐也有了不幸,展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画面,具有特别强的感染力。   五、达标反馈   1、字词见课前热身。   2、课文结构见整体感知及板书设计。   3、仿照例句的格式续写两句话。例句: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给人们带来一分温馨;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给人间增添一分春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六、学习 小结   1、内容 小结:    本文是一 篇优美的散文,涉及人与动物的关系,充满环保意识,让我们跟着一起去领略了人与动物相伴的乐趣。   2、方法归纳:   ⑴抒情散文,形象性,知识性,事情性的完美结合。   ⑵观察细微,笔触细, 本文用拟人手法写大雁,形象生动   3、延伸拓展:   利奥波德以充满喜爱的笔调向我们描绘了一群归来的大雁,你能否用充满感情的言语再现一种可爱的小鸟呢?请就此写一个片断。    【板书设计 】   大雁归来   归来(喜爱)   (抒情散文)   雁队和孤雁(感伤)   珍视动物   鸣叫(辩论—误论—喜爱)   保护自然   联合的观念(赞美)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4    所在单元:   三单元    授课学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理解并识记“敬畏、蓬蒿、精巧绝伦、不自量力、相形见绌、咫尺、深邃、混淆”等生字词;   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能力目标:   1、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2、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3、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一是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二是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教学手段与方法:   1、边读边想   2、自主探究   3、合作研讨   教学准备:   风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写一写,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狼藉(jí )咫(zhǐ )尺呐(nà )喊相形见绌(chù )   美味佳肴(yáo )沾沾( zhān)自喜   (二)根据意义写词语   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自不量力)   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相形见绌)   极其精致灵巧,无以伦比。 (精巧绝伦)   美味的饭菜。(美味佳肴)   形容自以为好而得意的样子。(沾沾自喜)    二、出示图片,从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导入新课。    三、课堂活动   1、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分别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并采用“把握关键语句法”,边读边画出关键性语句默。再读课文一遍,然后回答下边的问题。   ①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文中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否定了“征服自然”的口号,提出了“敬畏自然”的观点。   ②题目是《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在文中的意思是敬重畏惧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   ③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敬畏自然”?   答: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④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答:因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的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2、结构解读   引论征服自然不自量力(第到第自然段)   敬比喻   畏人类智慧不值得骄傲(第到第自然段)拟人   自本论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第到第自然段)对比   然宇宙生命(第到第自然段)反问   结论敬畏自然和平共处(第到第自然段)   3、句段品读。细读5~7自然段,回答下边问题。   (1)第5自然段中说道,“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这样说有什么依据?   答:①大自然使人体众多细胞分工合理并且相互协调;②大自然创造了人类有感情会思维的大脑;③大自然创造了人体难以形容的美。   (2)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这种“深意”应该怎样理解?   答:宇宙是通过人类来认识(欣赏)自己、表达自己的。   (3)第7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一个器官”这一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答:与上句的比喻“肌体”相呼应,增强文意的连贯性,突出强调了人类与宇宙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意思对即可)   (4)5~7自然段中作者最终要表达的观点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吧。   4、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把问题和讨论结果写在下面)   5、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6、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7、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来为文章增色,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比较一下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作用: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思考,发人深省。   8、深入思考:   1、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敬畏和爱护我们自己。)    四、拓展探究:   请说说人与自然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并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五、课堂练习: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   2、为什么说“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也是大自然的“艺术品”?   (苍蝇蚊子固然讨厌,但是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十分奇妙,体现了大自然创造的精妙绝伦。   3、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比较了“相形见绌”?   (1)、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2)、人类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   (3)、大自然“懂得”用美学原则创造各种事物以至人体。   4、词语积累:   深邃:深奥殊不知:竟不知道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映照:照射诚然:实在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原野断言:很肯定地说可人:可人意,使人满意    六、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7,跪求八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版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2/sort0156/index_1.html?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版)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资料 ?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 人教(新)八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 ?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教案(全册) ?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教案(全册) ?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计划

8,如何教好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1要备课2建议买辅助教材如:教材全解一点通等3要理解课文意思4教的时候要以幽默的形式教给学生。我就是这样教课的希望采纳谢谢
我有我们语文老师给的整本书的思想分析内容整理 你想要的话给我邮箱.. 发你一个文件。
总共两页。西西,理解 翻译 背诵 笔记狠重要,记好笔记。我现在要升初3了。。。,你去图书馆看一下。我也是初2的哦。。。。。 辅助教材我比较喜欢倍速。。。。。。。。。。。现代文阅读片也要挑老师说比较重要的文章,复习时背笔记。里面内容还不错初2下册的文言文和古诗。,词狠多。。建议你去看一下哦。卜对。。卜过你要的第4点好象里面只有刚开始一幅漫画是教道理的。。
百度文库上有
你不会就这一册不会教吧?还是刚刚上任?语文教学,老师只要把课本内的只是全部了解,包括扩充的内容,这样就会使你有信心,有信心,讲什么课都无所谓了我想知道您是哪所师范毕业的?

9,八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哪儿有

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新课标)B,八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2006-8-29, ★★★, 1987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A, 2006-8-26, ★★★, 1735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教案- 初二语文教案- 教学案例下载2009年2月13日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免费下载,第一课件是免费下载教案的最佳! 本站教案均从络收集或是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大家尊重作者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二语文 上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下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 中学语文阅读--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试卷,说案说课稿,练习,课件,语文论文,满分作文收录各版本语文教案,中考试卷,语文练习,语文课件,人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教案,语文版语文教案,粤教版语文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课 (884) 八年级语文教学案例http://spaces.baidu.com/konneoy01/blog/item/83cec71307b901cba7ef3f1d.html

10,新人教版八下语文

赠从弟①亭亭②山上松,瑟瑟③谷中风。风声一何④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⑤,松柏有本性!【注释】①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刘桢(?--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从(zòng)弟,堂弟。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②亭亭:高耸的样子。③瑟瑟:形容风声。④一何:多么。⑤罹(lí)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凝寒,严寒。【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作者简介刘桢(?~217) 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东平(今属山东)人。父刘梁,以文学见贵。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与陈琳、徐瑀、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曹丕就曾说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其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他与王粲合称"刘王"。清代刘熙载说"公□气胜,仲宣情胜"(《艺概·诗概》),这是从对比中揭示了二人各自的长处。还有人把他同曹植合称"曹刘",也是从气格方面着眼的。集中体现其风格的是《赠从弟》三首,抒写诗人的胸怀志节,具有悲凉慷慨、高风跨俗的气概。其中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尤为人所称道。刘桢创作的弱点是辞采不够丰富,所以钟嵘说他"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诗品》上)。他与王粲各有一篇《大暑赋》,在文采上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刘桢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明代张溥辑有《刘公□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 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 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 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尤其是结尾 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人是环境的产物,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挫折、考验。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赠从弟①亭亭②山上松,瑟瑟③谷中风。风声一何④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⑤,松柏有本性!【注释】①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刘桢(?--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从(zòng)弟,堂弟。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②亭亭:高耸的样子。③瑟瑟:形容风声。④一何:多么。⑤罹(lí)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凝寒,严寒。【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作者简介刘桢(?~217) 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东平(今属山东)人。父刘梁,以文学见贵。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与陈琳、徐瑀、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曹丕就曾说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其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他与王粲合称"刘王"。清代刘熙载说"公□气胜,仲宣情胜"(《艺概·诗概》),这是从对比中揭示了二人各自的长处。还有人把他同曹植合称"曹刘",也是从气格方面着眼的。集中体现其风格的是《赠从弟》三首,抒写诗人的胸怀志节,具有悲凉慷慨、高风跨俗的气概。其中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尤为人所称道。刘桢创作的弱点是辞采不够丰富,所以钟嵘说他"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诗品》上)。他与王粲各有一篇《大暑赋》,在文采上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刘桢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明代张溥辑有《刘公□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 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 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 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尤其是结尾 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人是环境的产物,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挫折、考验。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文章TAG:八年八年级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野藤先生的课后生字词拼音和解

最近更新

  • 供用电技术专业,供用电技术是学什么的这个专业好不好

    供用电技术是学什么的这个专业好不好是调剂的吧,告诉你毕业了去供电局一类的地方你可以到供用电论坛看看,那有好的答案2,供电技术是干什么的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供用电技术基本知识,具有供用 ......

    问答 日期:2023-08-25

  • 王羲之的楷书,王羲之的第一楷书是什么

    王羲之的第一楷书是什么2,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历来被奉为书家典范其传世楷书作品有3,王羲之书法艺术代表作4,王羲之楷书书法作品5,请问王羲之的楷书作品都是小楷吗6,谁知道王羲之楷书 ......

    问答 日期:2023-08-25

  • 美国签证 上海好签吗,2022现在美国签证好签

    美国旅游签证现在上海好签吗?USA签证好办吗?上海美领馆工作签证是否容易上海美领馆工作签证容易。这个上海USA签证center主要用于办理各种赴美旅行签证,上海人们获得美国B2个人 ......

    问答 日期:2023-08-25

  • 美国签证取消北京时间多久,取消美国签证预约要提前多久

    美国旅游签证有效期多长?美旅签证有效期多久、美旅签证使馆面试后能待多久北京美旅签证最多一年。01美旅签证美旅签证大使馆面试后能停多久?美国签证可以停留多久6个月,美旅签证停留时间美 ......

    问答 日期:2023-08-25

  • 换汇额度,在中国银行兑换外币有限额吗

    在中国银行兑换外币有限额吗2,每人每年外汇兑换限额我问中行是每年不超过5W美金是不是所有3,个人外汇兑换额度是多少4,个人外汇兑换人民币怎么才能超过50000美金5,怎样将外汇换回 ......

    问答 日期:2023-08-25

  • 英国旅游签证自行办理费用

    how办理UK旅游签证?到英国旅游签证What办理?UK旅游签证多少钱?UK签证最新攻略2020UK-3签证材料工艺最新的UK-3签证来了。如果你刚好有去英国旅游的计划,那么UK签 ......

    问答 日期:2023-08-25

  • 英国旅游签证存款多少

    英国旅游签证多少钱?英国Personal旅游签证关于银行流水的疑问和存款证明!!英国旅游签证银行流水和存款证明是英国旅游。英国个人旅游签证,英国旅游签证我必须证明吗存款如果是,51 ......

    问答 日期:2023-08-25

  • 英国办签证雅思要求多少,482签证雅思要求

    留学申请英国签证是否需要雅思成绩?英国研究生雅思要求、英国签证如何办理摘要:英国签证的意思是没有/一般来说有旅行签证、留学签证、访问/的需要考多少分才能去英国留学雅思?英国签证分类 ......

    问答 日期:2023-08-25

留学考试 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