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规划 > 问答 > 传习录,传习录原文

传习录,传习录原文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8-17 09:22:50 编辑:去留学呀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传习录原文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016/16/15477063_598865941.shtml
厚黑传习录?

传习录原文

2,传习录全文译文 急急急

建议买一本传习录全译,因为网络的一般错别字比较多,不适合作为经典阅读,贵州出版社的不错
http://www.chisa.edu.cn/ds/wytjrs/cxl/

传习录全文译文 急急急

3,传习录原文多少字

传习录字数:304000《传习录》,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三个字,致良知!
厚黑传习录?

传习录原文多少字

4,求翻译文言文王阳明传习录

《传习录》记载:有一次,王阳明游南镇,一位朋友指着山岩上的花树问他:天下没有心理意识之外的事物,那么这花树在深山中自己开放自己凋谢,和我的心理意识又有什么关系呢?王阳明回答说:你没有看到这花的时候,这花和你的心理意识都是一样虚无的;你来看到这花的时候,那这花的颜色就真实清晰起来,就知道,这花不在你的心理意识之外。

5,传习录有哪两句

你说的是目录吗?您到底要问什么?王阳明全集〔明〕王守仁 (全四卷) 卷一 知行录 知行录之一 传习录上 知行录之二 传习录中 知行录之三 传习录下 知行录之四 公移一 知行录之五 公移二 知行录之六 公移三 知行录之七 三征公移逸稿 知行录之八 征藩公移 卷二 静心录静心录之一 文录一 静心录之二 文录二 静心录之三 文录三 静心录之四 外集三 静心录之五 续编二 静心录之六 续编二 静心录之七 外集一 静心录之八 外集二 静心录之九 诰命·祭文 增补·传记·增补 静心录之十 序说·序跋增补 卷三 悟真录 悟真录之一 文录四 悟真录之二 文录五 悟真录之三 外集四 悟真录之四 外集五 悟真录之五 外集六 悟真录之六 外集七 悟真录之七 续编一 悟真录之八 续编三 悟真录之九 续编四 悟真录之十 补 录 悟真录之十一 世德纪 悟真录之十二 世德纪 附录 卷四 顺生录 顺生录之一 别录一 顺生录之二 别录二 顺生录之三 别录三 顺生录之四 别录四 顺生录之五 别录五 顺生录之六 别录六 顺生录之七 别录七 顺生录之八 年谱一 顺生录之九 年谱二 顺生录之十 年谱三 顺生录之十一 年谱附录一 顺生录之十二 年谱附录二 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核心思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名句在网上可以搜索到。传习录上、中均经过阳明公亲自审阅,“主编”为门人徐爱,后半部分未经过审阅,但同样是精华,“主编”为阳明死后的王门首徒钱德洪。后世分有三派(按学说见解),若按地区分有九派,具体可参考“心学”百科

6,王阳明的传习录讲的是什么

王阳明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1.知来本无知,觉来本无觉。【译文】良知知来本无知,良知觉来本无觉。2.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译文】盖良知存在于人心,这是绵延万古、充塞宇宙而又无所不同的。3.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诸公须要信得及。【译文】我今天在这里讨论学问,讲的是无中生有的工夫。对此,各位同仁必须要坚信。4.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译文】良知之虚,就好像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就好像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是有貌有象、有形有色的事物,都在太虚无形当中发用流行,但又未能成为天的障碍。5.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译文】圣人所能做到的只是顺从良知的发用流行。天地万物都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哪里有一物能够超然于良知之外,又哪有一物能够成为良知的障碍?6.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译文】心之本体,是无所谓发动与不发动的。虽是妄念之发动,然而良知本体却未尝不在,只是人不知存此良知,故有时而或走失,然良知本体却未尝不在,存此良知而已。7.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译文】非其本体之谓矣。虽然有时而或遮蔽,然而良知本体却未尝不明,察其良知而已。如果说良知本体亦有发动处,则此良知发动却有时而不在,此非善言本体者矣。8.无知无不知,本体原是如此。……良知本无知,今却要有知;本无不知,今却疑有不知。只是信不及耳。【译文】无知无不知,本体原是如此。……良知本来无知,今天却硬要它有知;良知本来无不知,今天却怀疑它有不知。都只是信不及而已。
《传习录》是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认学书信的简集,包括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的哲学著作。文中主要阐述了知行合一、心无外物的观点,经由王阳明亲自审阅。收集了八篇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了回答有关知行合一、格物说等问题外,还介绍了王学的内容、意义及宗旨。另还附有两篇阐释王阳明教育观点的短文。

7,传习录全文内容

全文: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论中的基础意义。  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与理为二。他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由这个认识出发,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说。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的意义。但是他强调知行合一说不是仅仅针对时弊提出的,它首先是要说明"知行之本体"。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意识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这是道德的自觉性。它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认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道德的实现。知行合一也有一般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但它首先讲的是道德修养,对于后者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没有深入研究。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若要全面正确地把握王阳明"心外无理"及其他学说,深入地研究他的这些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正因为人心的本质是理,并且人能自觉到这种道德意识,所以人不需通过外物去认识本心之理,外物之理只是人心的表现。格致的工夫不是去认识外物,而是去掉本心的私欲之蔽。人心的明觉在程颢和朱熹处都有论述。读者在读《传习录》时应明了王阳明和他们的联系与区别。  应该承认王阳明以上的这些思想的确为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有其历史意义。但也一定要看到,他的学说对人性恶的原因研究不够。虽然他的学说在明代下层人民中亦有影响,但仍不能说它有较大的普泛性。王阳明也注意到过"利根"和"钝根"之人要区别对待,但他的思想只适于利根之人。后人批评他"近禅"正在于此。这也是他不如朱学的所在,王阳明的这一偏失开始受到现代学者的注意,但是在当代新儒学的大家中,除梁漱溟以外,其他人对此尚注意不够。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
文章TAG:传习录原文传习录

最近更新

留学规划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