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规划 > 问答 > 我眼中的陶渊明,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该从哪些方面写

我眼中的陶渊明,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该从哪些方面写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8-05 23:35:17 编辑:去留学呀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该从哪些方面写

从他的田园生活开始。重点1,他是什么样的人?他有生之年没有受到尊敬,而后来才受到尊敬为什么? 当时不受尊敬因为那时候很鄙视耕地。贵族都是游山玩水。 重点2,要对比,陶渊明甘愿贫苦,也不愿意做官,过着贫苦的生活。那么现代的人来说是哪一类人群呢?比如收破烂的,流浪的。
文明礼仪

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该从哪些方面写

2,我心中的陶渊明 200字

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超凡脱俗,是我给陶渊明的定义,他是安贫乐道,他自得其乐,他淡泊名利,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他宁愿过清贫的生活,也不愿生活在世俗中,他宁愿“夕露沾我衣”也要“但使愿无违”。我崇尚陶渊明的精神境界,我向往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但是我注定不可能如同陶渊明一般,放弃红尘,舍弃所有,隐居深林,因为这只有心境自然平静的人才能做到,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像陶渊明一样呢? 现在是21世纪,当然不能同很久很久前那个社会相比较,现在处处需要竞争,而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在当今社会,不竞争是不行的,然而在竞争中却要做到像陶渊明一样的不慕荣利,在竞争中,不仅要为自己想,也要为他人着想,做到共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不过,每天生活在百花间,看百花齐放,听百鸟共鸣,观日出日落,又是何等的享受呢? 永远的陶渊明,永远的五柳先生,永远的活在我心中,永远是我心中的天枰。

我心中的陶渊明 200字

3,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

陶渊明还不错呀!!!~~~其码别人不为三斗米而折腰,宁愿过着清平困苦的生活,也不愿意去黑暗的官场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我就很佩服他这一点,我也希望自己能过隐居的生活。
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诗人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质,成为后世正直文人的人生目标。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艺术上,他追求诗歌朴素明洁、平淡自然,使人感到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这种植皮的风貌在雕琢诗风弥漫文坛的魏晋时代独树一帜,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陶渊明作文一个封建的知识分子,其人生目标自然是通过仕途报效国家。实现自我价值。然而当时的政治形势不如其意。官场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令他无法忍受。这一切让他失望痛心,怀着一种不甘心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态毅然辞官回家。虽然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中富有农趣,但不难看出其中的郁闷和怀才不遇的苦楚。他所表现出来的忧是一种疼痛,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感:尽管他竭力描写他在自己的乌托邦世界里生活的如何逍遥,但他的精神似乎毅然没有完全的解放!从志在四海,到逃避官场,退隐归田,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道路。他以生命的火焰烛照着他的人生里程,用杯中物消尽心中的块垒,而化作一篇篇珠玑般美丽的诗章,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给后世的我们留下有益的启示。
杰出的诗人,田园诗的开创者,淡泊名利,有傲气傲骨

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

4,我眼中的陶渊明

  我心中的陶渊明   文/清雨紫尘   那一丛丛菊花,在萧瑟的秋风下,绽放着生命的光华。   望着它们,就像看见了自己那古井无波的心境。   顺手拔下了一株野草,对着菊花笑了笑,站起身,拍了拍泥土,不经意的回头,望见那氤氲在雾气中的南山。   山的远,犹如他与世俗的远。   菊的近,犹如他与山水的近。   他就是陶渊明,寂静、淡泊、无为、平和。   五斗米,压不弯他的脊梁,这就是读书人的骨气。   七品官,绊不住他的脚步,这就是读书人的霸气。   百坛酒,醉不倒他的思想,这就是读书人的豪气。   一座天堂,无纷无争无仇无怨的天堂。那里芳草萋萋,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但这只是一个梦,一个中华文人做了几千年的梦:没有王朝的兴替,没有天下的大乱,没有生灵的涂炭。但,这仅仅只是一个梦。   梦醒了,人就醒了。   “罢了罢了,回家吧。”   他收拾行囊,踏上了回家的路。归去来兮,谁知道他心中的无奈?   八十日彭泽令,已让他对仕途失去兴趣。他本想大展宏图,却无奈俗世与他格格不入。虽然身着官服,但他与官的距离,就如菊花与南山的距离,由于心灵的抵触,可望而不可及。   他有报国之志,却无法适应奸臣当道而自己无能为力的现状,无法适应官宦之间的尔虞我诈,无法适应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他无法适应的,是官场。   “心远地自偏”,心灵的遥远,是无法逾越的天堑。   他一身傲骨,高风亮节。   但谁知道,一个人,憧憬了很久的东西,突然之间破灭了的感觉?   报国的抱负,就被扼杀在了那八十天里。他,逃避,逃向山水,逃向田园。   酒,就是他的好友。   酒与陶渊明,就像剑与剑客。魏晋朝的酒,浊熏了中华书生几千年。   当他满身的酒气,躺在菊花丛中时,我只愿做他门前的一株柳。   静静地望着他……

5,我心中的陶渊明原创作文400字

陶渊 明,这个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桃花源记》让我认识了他,让我知道了他内心的所向往;《归园田居》让我了解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及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说明他是一位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归去来兮辞》让我读懂了他遗世独立,心胸独旷的乐观精神。陶渊明带给我的都是积极的影响,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应该人人皆有耳闻,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质。然而,我又觉得他的一生是那么的不如人愿,因为“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便有了“遂见用小邑”,做官并非是他自己的心愿,但是,由于这些外界因素的所驱使,他是别无选择。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让我们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种心情该是多么的难过。陶渊明在归隐田居后写了许多以山水田园为题的题材的诗作,他应该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写的每一首诗或词,语言都让人感到很质朴、简练。陶渊明,他的一生不知该用怎样的词去描述,或悲或喜吧,这只有他本人所能领悟到的,但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给后人的一批又一批的财富——文学。他的成功和喜悦让我们一同陪他分享;他的失败和悲伤让我们一同陪他承担;至于他的一生中的遗憾,就让后人来弥补他吧!“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我想:陶渊明也在其中吧!
陶渊明,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乡里小儿,做了80多天彭泽令就弃乡归隐,躬耕田园的伟大人物。他喜爱恬淡自然的田园生活,他厌弃官场政治的腐败、门阀制度深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他归隐田园后家乡遭焚,生活陷入困境,但他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与世隔绝。骀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漂浮,如仙人一般——笼中的鸟儿此时重返自然了。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人生的美好难以企及时,便在于心灵的自然与悠然;人生的永恒瞬间,也常常缘起于那片刻的安闲:只不过是轻轻飘过的一缕云烟,便有了难言的满足;只不过是闲叙几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温暖。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籂涪焚皇莳郝锋酮福捆洒脱自在一如那朵无心出岫的白云。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逢的是那般快乐而满足的心。

6,我心中的陶渊明 一篇作文题目 谁帮我想象

陶渊明诗中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情景常常出现在我们课堂上。 如有帮助,请采纳啊~(咱们挣分也不容易啊)
如果没有这桃花源,何来陶渊明。这世间本来就有这桃花源,可现在惜没了,只因少了一人——陶渊明。 世间本就有人天生喜好自然,自由自在,了无拘束,读一卷好书,看一叶绿叶。其中的妙趣,比之其他亦如,多了?还是少了? 直感叹,这人世太乱,其实就是庸人太过自扰了。放下如何,拿起又如何。正始年,竹林七子纷纷隐居于这山间竹林之中,可又如何,红尘俗愿,难了难了。只断了这七人的情谊,好友的姓名。嵇康还恨那山涛否,《广陵散》如今又有几人会弹否,一纸《与山巨源绝交书》可曾让他快乐否?陶渊明甘于这田间地头忙忙碌碌,与那农夫农妇把话桑麻。祖上的功绩,燃烧着心头的火,他去了,到那官场之中,可没几日又回来了。他太聪明了,也太明白了。只要几天,就明白了,知道了,那混混沌沌的地方不适合自己。教书育人,也说是他的职业,但绝非他所愿。一间茅屋,祖上留下的万卷书,几亩田地.......我想如果是今天,那中科院中定会有陶老的一席,可惜,我估计他待不了几天,就又会回去。到那书屋之中,一坐又是好久,好久。不因其他,只因为这山水间的精灵,是不可困于尘世的。 破衣履,陋屋室,饥满腹,又何妨。只消的一卷好书,便足矣。 陶渊明不是好官,甚至他不适合为官,不论古今。他太清楚了,活的太过聪慧,明了。他明白即使自己做了一世的清官,又如何,这尘世不会因为一小小清官而改变。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所以,纵是满腹才学又如何,他甘为一农夫。 莫说是五斗米,就是金矿银山又如何。如不是早已无米果腹,他怎么可能去为官几日。即使是那几日,亦是难耐之极,所以又一次告辞回乡。桃花源不在其他,就在陶老的心中。因这一平和有了陶渊明,也因这一平和有了桃花源。纵是没那桃花满园,黄发老者,嘻嘻幼儿,无忧人世。可依旧是桃花源,安详平和,无争无夺。或许正是如此,陶老才是陶老。太明白了却也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该如何。脱去了这凡尘俗世的混沌圈。正如陶老的诗中所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世间多少人想过自己喜欢什么,要什么,可以得到什么,拥有什么,大家都明白。可惜欲望太重了,最终只有自己知道还剩下什么。唯有陶渊明,取之可取,拥之可拥,丢了那些本来就多的,不去想那些虚的幻的,一生一世。可怜海子一生所求不过如此,却在尘世中丢了........陶渊明只有一个,正如桃花源只有一片,可惜,纵是克隆技术入神如画,亦不可再得。 总觉得,那每每新叶刚出,又有一人读了几劵书,刚刚出来,看到新叶的变化,欢喜连连,不知是于书中有所得,还是这新叶让他欢喜。
我心中的陶渊明陶渊 明,这个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桃花源记》让我认识了他,让我知道了他内心的所向往;《归园田居》让我了解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及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说明他是一位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归去来兮辞》让我读懂了他遗世独立,心胸独旷的乐观精神。陶渊明带给我的都是积极的影响,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应该人人皆有耳闻,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质。然而,我又觉得他的一生是那么的不如人愿,因为“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便有了“遂见用小邑”,做官并非是他自己的心愿,但是,由于这些外界因素的所驱使,他是别无选择。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让我们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种心情该是多么的难过。陶渊明在归隐田居后写了许多以山水田园为题的题材的诗作,他应该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写的每一首诗或词,语言都让人感到很质朴、简练。陶渊明,他的一生不知该用怎样的词去描述,或悲或喜吧,这只有他本人所能领悟到的,但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给后人的一批又一批的财富——文学。他的成功和喜悦让我们一同陪他分享;他的失败和悲伤让我们一同陪他承担;至于他的一生中的遗憾,就让后人来弥补他吧!“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我想:陶渊明也在其中吧!

7,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我眼中的陶渊明在许多现代人眼中,隐士只属于古代。他们与山为友,与水为伴,品一盏淡茶,酌一壶薄酒,诵读诗书,舞文弄墨,好不逍遥自在!但是,他们看破红尘之后消极遁世,不用自己的浩然正气横扫不平,不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普济苍生,而是逃避社会现实,独自享乐。所以,在日益发展的当今世界,“隐士”便毫无立足之地。既肯定又否定,这是许多人一贯抱有的态度。东篱采菊悠然见南上的陶渊明是隐士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怀有大志,希望建功立业,但现实一次又一次让他跌入谷底。最后,因不事权贵,他选择了退隐归耕的道路。正是由于这条道路,陶渊明的田园诗渐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些老师仍然很理性的评价他,重复着“陶渊明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但是他消极遁世……”之类的语言,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学生们呢,大多也走在这种思想早已铺好的大道上。在我们班,有个同学说他想当陶渊明,随即,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成了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笑柄。这些人都只用了一只眼睛看陶渊明,而且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消极遁世”。我则不然。陶渊明找到了适合自己心灵的栖息地——田园,然后用毕生精力去修筑这个心灵的堡垒。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用安妮宝贝的话说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种境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陶渊明依然能够安然自若;依然好读书,不求甚解;依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依然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草盛豆苗稀”不要紧,“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紧,荷锄归来带回的不是疲惫,而是乐趣。再来一壶酒,来个一醉方休!诗兴又顿起,于是挥毫泼墨,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着豪兴跃然纸上。脑海中诗意的空白驱走了所有杂念,物质与精神,他选择了后者。专注而无虑,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也许,归隐才是他最好的归宿。于是,这便成了一种精神——“隐士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今社会缺少的。比如,80后的青春文学掀起一场风暴,这个也是作家,那个也是作家,结果翻开一看,只能感叹:中国的作家真是太多了!与商业挂钩而不能全身心致力于创作,就只能触摸大批肤浅的表面,熠熠生辉的时
我眼中的陶渊明——既握锄头又握笔的农民诗人 轻轻挖开花园角落的泥土,种上三株无名无姓的草儿,悉心的浇灌。 既然草本无名,不若我为你取个名吧! 这一株姓陶,那一株名渊,最后一株唤明。 陶——渊——明。 ——题记 采菊东篱下,举目眺南山。 南山不可见,唯觉香满怀。 有心云常在,倦飞鸟无从。 笔泄山野句,神醉酒壶空。 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把积极的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当地混合起来,我们能够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与不动作之间,介于尘世徒然的匆忙与完全逃避人生责任之间;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学之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了。 林语堂曾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 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是简朴的,风格也是简朴的,这种简朴的特质是令人敬畏,是会使那些较聪明、较熟悉世故的人自惭形秽的。他今日是人生的真爱好者的模范,因为他忙乱中反抗尘世欲望的念头,并没有驱使他去做一个彻底的遁世者,反而使他的感官的生活调和起来。因为陶渊明已经达到了那种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见一丝一毫的内心冲突,所以他的生活会像他的诗那么自然,那么不费力。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都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事物,如村舍、桃李、桑麻、榆柳、豆苗、鸡犬等等,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一经陶渊明重新审视,便进入了审美的可能,隐退尽了锋芒而泛着桃花源间的落英之芳与东篱黄花秋放之味的气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劳作虽辛苦,结果虽让人感到无奈,但这种无所拘束的田园生活却充满了欢乐,充斥着喜悦。“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尽管劳动还不熟练,但充满希望和美好向往的生活本身就是快乐的。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陶诗所表现出来的忧是一种疼痛,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感。《庄子》里有一则寓言——有一种树,树干粗大却无人砍伐。因为这种树做船船沉,做棺棺朽,做器器毁,做门流脂,做柱生虫,毫无用处,所以得以保存。陶潜犹如这一棵特立独行的树。在黑暗的官场中摸爬滚打一阵后,深知要保全自己就要不为任何人所用。自由的最高境界是摆脱一切束缚。所以他选择自然作主导的田园生活,逃避疼痛。结果,肉体自由了。 陶潜,高出不胜寒,欲乘风归去。便化龙潜回了日思夜梦的高山绿水,田园深处。 归去来兮,倦了的陶渊明回到自己的小屋,洒脱孤傲,无牵无挂。 饮酒作乐,以琴书来消愁,你可曾想到借酒浇愁愁更愁! 坐车载舟,寻壑经丘,寻美景以排愁抒情,沉醉在这万物复苏,自由任性的世界却又保有一丝清明。又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说是排忧,不如说是为自己凭添忧愁。 寻高山以放歌,是在宣泄无法再压抑的忧愁伤痛吗? 顺应自然,乐天安命,安度余生,还犹豫什么呢?陶渊明,你是在犹疑什么呢?听天由命,唾弃自己了吧?难道是任其自生自灭? 寂寞的烟花在怒放。它们寂寞的无奈,却又不甘寂寞,不甘被人漠视,才不断地变幻自己的装束,不断呼啸着划过夜空。宣泄自己的不满,愤恨!陶渊明如果见了,也会舍下那菊,来哀怜这瞬间的美吧! 纵然青史已成灰,人却各有性,复言归去来兮。 诗人陶渊明以生命的火焰烛照着他的人生里程,用杯中物消尽心中的块垒,而化作一篇篇珠玑般美丽的诗章,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给后世的文人们留下有益的启示。
文章TAG:眼中陶渊明我心心中我眼中的陶渊明

最近更新

留学规划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