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清华大学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有“博学、创新、求实、笃行”;而北京大学,则有着“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这一校训不仅是北大师生们坚守的信仰,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优秀传统之一。那么,北大的校训背后的历史由来是什么呢?

2. 历史背景
说起北大的校训,就要从北大的历史背景讲起。1898年,清政府状告康有为等人的《戊戌变法》失败,随着洋务派的内外夹击,翁同龢的甲申教案发生,慈禧太后下诏收回政治改革方案,并且下令废止自强运动,宣布“书不尽言,口不能说”的戊戌变法划上一个句号,百年国耻也开始。约当时,西医士宁莉叶在北京创办了“洋务特别勤工俭学馆”,后来这个馆在梁启超的帮助下,成立了京师大学堂。五四运动的发生,也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民众倍受压抑,百废待兴,北京大学正是在这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下发起、创建的。
3. 由来分析
1922年6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这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时期。在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推动下,北京大学师生深感痛苦,渴望振兴中华、强国富民。于是,学校领导决定制定一种校训,以鼓舞教职员工和学生努力创新,积极投入到开展基础研究之中,“承认真理,尊重人文”的思想,以及弘扬“为民立命,为国尽职”的精神,被视为建校之初的加强自身建设。后来,这一校训被正式命名为“北京大学校训”,成为了北京大学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
4. 校训内涵
北京大学的校训,于1935年正式成立,至今已有85年历史。校训的字数虽不多,但内涵却非常深刻,契合了时代的内在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趋势。首先,“厚德”体现出对学术道德的意识,即虽然学校追求卓越的成果,但绝不以牺牲学术道德为代价。其次,“博学”强调学校在教育中将知识与引导性的能力紧密结合,培养能够致力于国家发展的专业人士。第三,“求是”是在抚平各种矛盾的前提下,开展基础研究和那些尚未得到解决的神秘但重要问题的基础,为推进国家的技术进步贡献所需的良好环境。最后,“创新”强调学校在教育中应该放弃传统的教育思想,提倡开放、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在思考中产生新的灵感和想法。
综上所述,北京大学的校训旨在鼓励师生们自觉地把个人的学习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增强文献修养,建立良好的科研、学术机制,尊重人文因素,弘扬国家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发展中国最新科技和经济作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