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规划 > 问答 > 苏轼开封诗句,苏轼苏辙苏洵的七言绝句诗

苏轼开封诗句,苏轼苏辙苏洵的七言绝句诗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6-03 06:51:03 编辑:去留学呀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苏轼苏辙苏洵的七言绝句诗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1039~1112)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三苏

苏轼苏辙苏洵的七言绝句诗

2,形容开封的句子

河南开封。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时常让人品味不荆汉代文学家司马迁,唐代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文豪苏轼等都写过赞美开封的诗赋。
河南开封。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时常让人品味不尽。汉代文学家司马迁,唐代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文豪苏轼等都写过赞美开封的诗赋。其中白居易在《隋堤柳》诗中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从中能够想象那时的开封是何等的壮观美丽。 开封种植菊花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唐宋时期就已经驰名全国,明清尤盛,绵延至今。“黄花遍圃中,汴菊最有名。”清乾隆皇帝来开封赏菊时亲赋诗词,留下“风叶梧青落,霜花菊百堆”的美句。

形容开封的句子

3,关于开封的古诗

《代人上明龙图》年代: 宋 作者: 郑獬凶徒盗覆甘陵城,白日堂堂枭呼鸣。生灵十万陷死地,长刀大戟交纵横。留都丞相统河北。雷霆四驰诸侯兵。铁林合围三十里,甲光如水鱼鳞明。风霜旷野苦暴露,未得鼠子腥吾烹。天子悯恻览群议,冠盖满朝贤公卿。安得破贼如裴度,开封大尹宜其行。公拜稽首出就驾,画旆猎猎蟠虬狞。沛然德泽随车来,一煦万物皆发生。士卒奋怒争以死,遂穷巢穴诛根萌。平贼之功无与让,当见大轴归老成。夔皋拱列帝舜坐,愿补日月歌太平。《金缕曲/贺新郎》年代: 宋 作者: 刘辰翁春入番江雨。满湖山、莺啼燕语,前歌后舞。闻道行骢行且止,却听谯楼更鼓。正未卜、阴晴同否。老子胸中高小范,这精神、堪更开封府。新治足,旧民苦。 扁舟浩荡乘风去。看莱衣、思贤堂上,寿觞朝举。六十二三前度者,敢望香山老傅。又过了、午年端午。采采菖蒲三三节,寄我公、矫矫扶天路。重归衮,到相圃。《跋赵太祖与韩王蹴踘太宗石守信楚昭辅党进环》年代: 宋 作者: 陆文圭紫微垣近一小星,作戏预与太阳敌。诸半旁观信雄武,不逃书记收兵策。开封府尹真天人,受谮朱崖疑老臣。幸自宫中记金匮,忍使涪陵竟陨身。
河南开封。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时常让人品味不尽。汉代文学家司马迁,唐代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文豪苏轼等都写过赞美开封的诗赋。其中白居易在《隋堤柳》诗中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从中能够想象那时的开封是何等的壮观美丽。 开封种植菊花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唐宋时期就已经驰名全国,明清尤盛,绵延至今。“黄花遍圃中,汴菊最有名。”清乾隆皇帝来开封赏菊时亲赋诗词,留下“风叶梧青落,霜花菊百堆”的美句。北宋驸马柴宗庆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形容汴京的名句: 曾观大海难为水,除去梁园总是村。

关于开封的古诗

4,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传离恨向西周的全诗

虞美人  苏轼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尘埃?  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为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作者至高邮与秦观相会后,于淮上饮别之词。词中反映了苏、秦两人的深挚情谊。  起二句,写淮上饮别后的情景。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临流帐饮,惜别依依。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据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苏轼于冬至日抵山阳,十二月一日抵泗州。与秦观别时当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苏轼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应天府。  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无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类似的意思,苏词中也有,而本词之佳,全“载一船离恨”一语。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苏轼是词,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船中,逆流而去。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名竟出苏词之上。  “西州”,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傅注以为扬州,其实词中只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  过片二句,追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元丰二年,东坡自徐州徙知湖州,与秦观偕行,过无锡,游惠山,唱和甚乐。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后的悲辛。元丰二年端午后,秦观别东坡,赴会稽。七月,东坡因乌台诗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寻问消息。以后几年间,苏轼居黄州贬所,与秦观不复相见。“酒味多于泪”,当有感而发。末两句故作反语,足见真情。“风鉴”,指以风貌品评人物。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风鉴一事,乃昔贤甄识人物拔擢贤才之所急。”东坡对秦观的赏拔,可谓不遗余力。熙宁七年(1074年),东坡得读秦观诗词,大为惊叹,遂结神交。三年后两人相见,过从甚欢。后屡次向王安石推荐秦观。  可见文人高士之友谊实非常人可比。
虞美人 苏轼波声拍枕长淮晓 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 只仔一船离恨 向西州竹溪花浦曾同醉 酒味多余类。谁教风鉴在尘埃 酿造一场烦恼送人来此词作於元丰七年 (1084)是年 苏轼至高邮与秦观会面 秦观追送渡淮 二人与淮上饮别 苏轼遂作此词 长淮:淮河 汴水:自开封东流 进应天府 宿州 与泗州汇入淮水 西州:扬州具体的翻译 还是自己理解的好 毕竟每个人都理解的都不太一样 你可以自己搜下 ·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卞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酿造一场烦恼送人来。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5,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

如梦令苏轼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注】玉堂,翰林院。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时。1.词的开头“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一句在结构和情感的表达上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5分)2.结合全诗分析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是如何表达的?(6分)参考答案1.【答案】此句交代作者所在的地点:玉堂,(1分)向东坡传语,表达了作者对东坡的怀念之情,(2分)结构上引出下文对东坡境况的设想。(2分)2.【答案】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东坡的怀念之情(1分)和诗人的归隐之意(1分),借助想象(或虚写)(2 分)想象了别后东坡的情景和归隐后的状况(2分)表达情感。简析这前一首词作于1088年(元祐二年),作者53岁。此时,作者在汴京为翰林学士。这首词是寄给黄州友人的。它表现了作者对当年(1080年-1084年)贬官黄州,躬耕于东坡时清静自适生活的怀念,和遥想东坡,意欲归去的心情。#from 诗词阅读答案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 end#鉴赏词牌《如梦令》原名《忆仙姿》。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所作。据说苏轼用这个词牌填词时,嫌其不雅,遂因庄宗原词中有“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句,改为《如梦令》。为单调 诗词阅读答案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诗词阅读答案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为向东坡传语”,此处东坡,系指地名。作者贬官黄州时,故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的营防废地数十亩,作者开垦躬耕于此,并以这个地名作了自己的别号。所以,此处作者请友人向东坡传话。以地当人,足见作者留恋故地的情感之深。本词在开头就造成悬念。词人说:“人在玉堂深处。”唐时翰林院设在宫中,称玉堂。此后玉堂成为翰林院的美称。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有深意。潜台词是说:我现在身居翰林,你不必惦念我。这是告慰东坡。以下两句便是询问、悬想东坡的情况 诗词阅读答案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文章 诗词阅读答案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wk-78500001153870.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分别多年,有谁来眷顾友人,那里恐怕是积雪满地,人迹罕至,友人大约会感到寂寞。想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直抒胸臆。希望再度奔赴黄州,于潇潇春雨之后,耕作于东坡之上。“归去,归去。”繁音促节,更显示归心之切。【赏析】这首《如梦令》,毛氏汲古阁本题作《有寄》,傅榦本调下注云:“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公时在翰苑。”当是元祐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四年三月以前,苏轼在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词中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之意,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在“玉堂(翰林院)深处 ”,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在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次二句“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有此一问,便摇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末三句“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归去 ,归去 ”,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江上一犁春雨 ”,是说春雨喜降 ,恰宜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 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 诗词阅读答案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古诗词鉴赏。“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在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

6,泣园春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这三句交代了作者在途中动身时的情景。黎明时分,万籁俱寂,荒村小店突然传来阵阵鸡鸣,将作者惊醒。北方的十月,天亮得较晚,他点上了一盏灯。此时,馆舍孤清,灯光微弱,枕上残梦依稀,看上去一切都是冷冷的。词一开头,就渲染出凄清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孤寂的情绪。这和唐代诗人温庭筠笔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的意境十分相似,但这里的感伤情绪更重。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锦,朝露漙漙 天上,残月一点一点收起洁如丝帛的清辉,落了下去;地上,晨霜铺地,映现着微弱的光芒。随着早行人的脚步,天色渐渐亮了起来。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峦像锦锈般铺展开来;近处,树叶上、草丛间到处凝结滚动着晶莹清洌的露珠。 这四句写早行途中所见。“月华”、“晨霜”、“云山”、“朝露”均由“渐”字统领,具有明显的时间流动感,构成一幅完整的深秋晓行图。“月华”,指月光。“练”,白色的丝帛。“耿耿”,微光。“摛”,铺开,舒展。“漙漙”,露水很多的样子。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连日起早摸黑,奔波于赴密州的路上,但山高水长,总不见终点。作者触景生情,由赴任的旅途联想到人生的道路,不禁发出慨叹:世间之路没有尽头,而人生有限;像我这样劳顿奔波,前程未卜,终究是苦多乐少啊!“区区”,作者自谦之词,一解为少。“鲜”,少。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面对自己目前的境况,作者无限怅惘。略微沉吟之后,他凭靠着马鞍,一时无语,种种往事浮上心头。这三句总结上阕,同时引出下阕。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想当年,你我一起客游京都,就像陆氏二兄弟初到洛阳一样,正是风华少年。“长安”,代指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二陆”,指西晋陆机、陆云兄弟。他们“少有异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二陆初入洛阳,以文章深受当时士大夫推重,时陆机年二十,陆云年十六。苏轼兄弟初到汴京时,苏轼二十一岁,苏辙十八岁,以文学才华受知于欧阳修,情况与二陆很相似,故以此自比。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想当年,自己文采飞扬,学识广博,是何等踌躇满志!辅佐国君成就尧舜之治,实现经世济国的理想,又有什么困难呢? 作者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诗句“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抒怀抱,字里行间充满了乐观自信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事实的确如此,当年苏轼兄弟一入京师,先是获取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惊叹苏轼“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继而又受到仁宗、神宗的赞许,“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宋史·卷三三八·列传第九十七》)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被任用或弃置取决于时运,积极入世或消极避世则由我决定,何妨落得个袖手旁观,清闲自在。 作者年轻时雄心勃勃,似乎“天下事无不可为”,然而现实中频频受挫,不被重用,才华与抱负得不到施展。此时,他已步入中年,对复杂人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因而对得失荣辱抱豁达的态度。《论语·述而》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作者化用其意,在世路艰难与人生无奈的叹息中,仍表现出自信与旷达的襟怀。 此三句的特点是纯以议论为词,适于抒情的词体到了作者手中,就变得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写。金人元好问认为本词绝非苏轼所作,认为“鄙俚浅近”、“极害义理”。事实上,这首词的议论部分,遣词命意无拘无束,信手拈来,恰显示出作者横放杰出的才华。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结尾是作者与弟弟共勉:希望彼此身体健康,但求快快乐乐、悠闲自得地度过一生。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依然是无解的,作者似乎在说服自己,暂时从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摆脱出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慰。但一方面立志“致君尧舜”,一方面又要袖手“闲处看”,入世与出世两种相对立的处世哲学汇集于一身。因此,这最后几句的说法,不过是矛盾心理的外在表现,在表面的乐观之中隐藏着的是无可奈何的苦闷。 “斗”,这里作戏乐解。“尊”,酒杯。唐牛僧孺《席上赠刘梦得》:“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尊前现在身。”为此句所本。其意正如杜甫所说:“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绝句漫兴九首》)

7,十年生死两茫茫出于何处

《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创作的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1037年— 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自从24岁步入仕途以后,就被卷入了上层士大夫激烈的党争之中,历经宦海浮沉。先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后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最后又被远谪广东惠州、海南儋州。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次年死于常州,卒谥“文忠”。苏轼在文艺创作各方面都有很突出的成就。词开豪放一派“自是一家”。然而读词人为苏轼绝倒的,却绝非仅止“大江东去”或者“老夫聊发少年狂”这样的豪放词句,其婉约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也是世代传诵的佳作。苏轼一生共有三个妻子:王弗(此诗是苏轼为纪念她而写)、王闰之(王弗的堂妹)、王朝云(侍妾)。苏轼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译文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克制自己的思念,却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十年生死两茫茫”出自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原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3、译文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4、简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苏东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文章TAG:苏轼开封诗句苏辙苏轼开封诗句

最近更新

留学规划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