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教他们不属于佛教,但他们有三个神,即创造之神梵天、保护之神毗湿奴和毁灭之神湿婆。梵天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是宇宙的创造者,因此被视为创造之神。梵天有四面,面向东、西、北、南;还有四只手,分别拿着莲花、吠陀经、念珠、勺子。宇宙的创造者梵天作为宇宙万物的创造者,相当于中国神话中的盘古。他是从漂浮在宇宙洪流上的宇宙金蛋中孵化出来的。
5、印度 婆罗门教的最高信仰是India 婆罗门教的最高信仰是梵天。这种宗教认为梵天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和源泉,是唯一、永恒和真实的存在。一切生命和事物都是由梵天产生的。与梵天相比,宇宙万物、世间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暂时的、可生可灭的。人类的运动和个体的灵魂来自于“梵天”,梵天是梵天的一部分。人只有虔诚地信仰梵天,才能回归梵天,才能达到“梵天与我一致”。“因果报应轮回说”是婆罗门教祭祀在吸收了印度土著的万物有灵论和灵魂轮回的思想后系统提出的。
只有遵循婆罗门祭司制定的佛法,才能得到好的结果,才能摆脱轮回的痛苦,达到“梵我一致”。梵天的传统形象是四个头,四张脸,四只胳膊,嘴里不断念着《吠陀经》。尤其是在北印度,他经常有一绺白胡子,这代表着他几乎永恒的存在。不像其他印度教的神,梵天手中没有武器;但在一只手里,他拿着一个勺子形状的权杖,代表着将神圣的奶油丢进自我牺牲的火柴堆里。
6、 婆罗门教有哪三大纲领?婆罗门教有三大纲领:吠陀天启,全能牺牲,婆罗门至上。它宣扬婆罗门是“地球上的神”,他们控制的吠陀经是由神授予的。凡凡人皆在轮回之中,其言行皆有因果报应。人死后,按照因果报应的标准,投胎到或高或低的种姓家庭。在这种精神枷锁的压迫和鼓励下,下层种姓的劳动群众只能一辈子背负屈辱的重担,怀着对上帝的敬畏和对来世的憧憬,对现实的痛苦无动于衷,默默为心目中的“上帝”贡献最后一滴汗血。
7、解读 婆罗门教与印度教的关系我们只知道有很多宗教信仰,但是有很多宗教的名称、起源、发展我们都不知道。有一段时间,它起源于古印度的韦陀和婆罗门教。我们只知道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婆罗门教文化源远流长。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它与印度教的关系。印度教起源于古印度的韦陀和婆罗门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按照历史发展,婆罗门教最先出现,然后佛教出现,再后来印度教出现。
在伊斯兰教的压力下,印度本土的婆罗门教复活了,然后又建立了一个新的婆罗门教也就是现在的印度教。所谓婆罗门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这个宗教是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并居住在印度河流域后形成的。后来,耆那教,尤其是佛教等新宗教在恒河流域产生。经过长时间的相互影响,婆罗门教本身也有过革新运动,所以但本质上,印度教和婆罗门教没有区别。
8、论述 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异同婆罗门教主张:“梵天”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是“我”,宇宙万物都是由“我”而生,所以“梵天与我”本来就是不同的,凡人不懂这个道理,所以要一次又一次的受苦。只有证明梵天和我是一体的,他们才能解脱。这种思想弥漫于当时的印度社会,直到公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对婆罗门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牺牲,主张通过冥想、禁欲主义或享乐获得解放。针对当时修行苦乐的思潮泛滥,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提出了不偏苦乐的中道观念,作为修行的根本原则。
但他并没有毫无选择地全盘接受,而是以批判的态度,通过自己修改证明的亲身经历,对婆罗门教这一命题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比如:婆罗门教说有“我”,佛教说“无我”;婆罗门教说“梵天”是宇宙之体,而佛教说各种法的生灭本体是空的;婆罗门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而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到了后期婆罗门教,教派中出现了禁欲主义或享乐修行,而佛教则提倡“中道”作为修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