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百度百科中的信息:李周,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最早刊于汉代,因与《尚书》混用而改为周官经。西汉末年,它被列为圣典,属于礼典,故名“李周”。这本书收集了周朝和各诸侯国的官制和制度,用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编纂。《周礼》共六章,包括《天官注载》、《帝官司徒》、《官纯宗博》、《下官司马》、《秋官四扣》和《冬讼空》。
5、周礼的作者周公旦。《李周》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写的。李周、李逸、李记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的规律和意义做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影响最深远。简要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和文化,李周、李逸和李基灿是不可忽视的,也就是所谓的“三礼”。
李周,又名周官,讲的是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描述了冠、婚、丧、祭、乡、射、求偶、聘的礼仪制度。《礼记》是先秦两汉以前儒家关于各种礼仪制度的著作选集,它不仅描述了礼仪制度,而且论述了礼仪理论、礼仪伦理和学术思想。西汉景帝、汉武帝之际,河间王刘德向民间征集了一批古籍,其中有一本叫周官。
6、 周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哪个朝代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宋代的一个历史故事,意思是允许官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意思是有权有势的人可以自行胡作非为,但连百姓的正当活动都受到限制。后者描述统治者可以为所欲为,但民众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也指为所欲为,但严格要求他人或禁止他人拥有正当权利。典故来源:宋《旧学寺笔记》卷五:田登佐郡,自隐其名,触之人必怒,多官多兵受责。
元朝正月十五(元宵节),允许民众入州观光,官员公布书单(已出版;开)城中,曰:“州府依法放火三日。”典故寓意:“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旧社会官员形象恶劣的写照。在五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官民一直是一对无法理解的矛盾。官员是压迫者,人民是被压迫者。无论多少次政权更迭,这种极不合理的历史症结都无法改变。
7、三礼中阐述周代官制著作的是?李周,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最早刊于汉代,因与《尚书周官篇》混用而改为周官篇。西汉末年,它被列为圣典,属于礼典,故名“李周”。这本书收集了周朝和各诸侯国的官制和制度,用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编纂。《周礼》共六章,包括《天官注载》、《帝官司徒》、《官纯宗博》、《下官司马》、《秋官四扣》和《冬讼空》。其中“东莞”一文早已失传,西汉时以“考试笔记”补充,称为“东莞考试笔记”。
8、《周礼春官》是谁写的?周礼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的著作,是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包括天官、地官、春官、夏官、、冬官六章,故本名为周官,又称周官京。西汉称帝时,刘欣在书目中列出“周官”之前,对秘府收藏的书籍进行了整理,但缺少一个冬官,于是用“考公基”进行了补充。王莽在建立新朝时将周官改为“李周”,并声称这是周公举被拍时制定的法规制度。自郑玄注后,与《仪礼》、《礼记》并列为“三礼”。
东关的“考公基”专门研究手工技艺。《李周》是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的一部儒家经典,从其思想内容分析,表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晚期,融道、佛、阴阳于一体,与春秋时期的孔子思想有较大变化。李周的内容极其丰富,天下大如九州,天文历法;小到沟渠道路、植物、昆虫、鱼类。国家的建制、政治、法律、文教、礼乐、军刑、赋税、衣食、睡庙、车马、农商医药、工艺制作、各种名物、法规、制度,无所不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