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是什么来历?普通话-0/的前身是北京官话,上溯到元明时期,在清代开始普及,然后清末出现了普通话这个词。普通话"的由来"普通话"一词最早由朱于1906年提出,后来瞿秋白等人也提出了“普通话”这一术语,他们在普通话上与茅盾达成了一致,普通话的来历!!!普通话是现代中国人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中国人用来交流的共同语。
普通话是现代中国人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中国人用来交流的共同语。它在台湾省和新加坡被称为国语。马来西亚语叫普通话,在中国大陆叫普通话。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相继召开。现代汉语共同语的标准是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确定的,科学的定义普通话是: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北方方言和典型的现代白话文为依据的。
语音方面,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准,而不是“以北京语音为主,兼顾其他方言”。同时语音标准是整体的,并不是北京话的每个音都是规范标准的。词汇方面,普通话是基于北方方言(词汇),不是基于北京话,也不是基于北京话。因为词汇流动性大,高度互穿性,系统性不如语音,所以不能以一个地方的方言为基础,那样会太狭隘。
关于普通话:单词“普通话”最早由朱于1906年提出。后来瞿秋白等人也提出了“普通话”一词,他们对茅盾的说法表示赞同。五四以来,北京语音的地位在白话文运动、流行语运动和普通话运动中得到确立和巩固。普通话的出处是新中国成立后确定的。在1955年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在会议的主题报告中提出,中国人民的共同语言由来已久,现在命名为普通话,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确定标准。
这是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为简单起见,这种国家通用语言也可称为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对普通话的含义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普通话”这个词开始被广泛使用,有了明确的内涵。
普通话国内外各类汉语发展史研究著作一致指出,汉语语音在宋元彝前后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变化。北方前金代主流语言与北宋官话相比,有以下区别:浊声母按声调(原声)转换为阿尔泰语系中相应的送气清音和清音清音;与入声关系密切的复辅音韵尾合并转化为简单元音韵尾和鼻音韵尾,入声在北方消失。清朝第二轮,女真人大量涌入中原,进一步胡华了华北官话的发音,并清理了官话中的大量古汉语词,造成了日益严重的语言割裂现象,最终奠定了今天的北方汉语和未来普通话。
清末出现了“普通话”这个词。1909年清廷将北京官话定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发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定为普通话。官话的前身是明清官话,在此之前叫雅言。演变:1909年,清政府命名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标准。1923年,普通话统一筹备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定,以现代华北官话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发音为基础制定发音。
到2015年,我国70%的人口具备使用普通话的能力,约4亿人仅限于单向交流。扩展资料:普通话推广流程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由于不同方言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不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地域文化孤岛”现象,保留了不同地区先进文化和民间智慧的精华。但由于语言不通,无法很好地沟通和互补,所以需要有共同的语言来消除“地域文化孤岛”,把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所有的智慧联结起来。
普通话的前身是北京官话,上溯到元明时期,在清代开始普及,然后清末出现了普通话这个词。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别称,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本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共同语。“普通话”一词出现于清末。1909年清廷将北京官话定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发音。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定为普通话。
演变:1909年,清政府命名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标准。1923年,普通话统一筹备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定,以现代华北官话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发音为基础制定发音,普通话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它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首选。到2015年,我国70%的人口具备使用普通话的能力,约4亿人仅限于单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