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规划 > 经验 > 十九年七闰,请问三年一闰 五年两闰 十九年七闰是怎么来的

十九年七闰,请问三年一闰 五年两闰 十九年七闰是怎么来的

来源:整理 时间:2023-12-07 10:14:07 编辑:去留学呀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请问三年一闰 五年两闰 十九年七闰是怎么来的

农历的闰月才是闰一个月: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闰年是这样的3年1润太少,5年2润太多,11年4润太少,19年7润太多,125年46... ...可以理解为一种极限。

请问三年一闰 五年两闰 十九年七闰是怎么来的

2,19年7闰1轮回是什么意思

农历的一个月,是月亮的一个朔望周期。该周期的平均天数是29.53天,一年12个月一般就是354到355天。而“年”的周期必须与四季的轮回相符,即一个回归年365.2422天。这两者的差就用闰月的方式来弥补。即当差值累计到30天左右时,就增加一个月作为闰月。19个回归年有 365.2422×19=6939.6018 天而19个农历年(加7个闰月一共235个月)有 29.53 × 235 = 6939.55 天这时,两者之差可以达到最小
农历规定:每一个月必定要有一个中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成为前一个月的闰月。19个“回归年”共有228个中气和235个“朔望月”,即是有7个月没有中气,这些没有中气的月便正好成为闰月。这就是十九年七闰法。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19年7闰1轮回是什么意思

3,十九年七闰原则是什么

就是一种节气的计算方法。详细:  阴阳历和节气  阴历的历法完全根据月亮的运动,阳历则完全依据地球的绕日公转。我国沿用已久的农历并不是完全用阴历,也不是完全用阳历,而是两者并用。一方面,农历以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历月长度等于朔望月;这一点与太阴历原则相同,所以也叫阴历。另一方面,农历设置闰月以使历年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24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农历集阴、阳两历的特点于一身,所以称为“阴阳历”。 阴阳历的历月长度和回历一样,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就是所谓月建。  但农历历月的安排却不同于回历,回历中大小月机械地相间排列,而农历的月建大小则要经过推算后决定,比回历更为精密。农历规定月初必合朔,月朔之日定为初一。月建的大小取决于合朔的日期,即根据两个月朔中所含的日数来决定。由于两个朔望月的长度并不正好为59天,因而一年中的大、小月数也不一定相等,有时可能连续出现两个大月或小月,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尽可能与朔望月相近,其剩余的差数则依靠闰月以及闰月月建的安排来调节。朔望月和回归年是两个难以相合的周期,它们的余数都很零碎,而我国的农历却把作为阴、阳两历基础的这两个自然周期调和的十分成功。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发现,如果在19个阴历年中插入7个闰月,那么总长度便和19个阳历年长度几乎相等。这种“十九年七闰法”在古历中称为“闰章”。实际上19个回归年=6939.60日,而235(12×19+7)个朔望月=6939.69日,两者仅差2小时9分36秒。
看了就明白了: <a href="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http%3a%2f%2fbbs.gxsd.com.cn%2fviewthread.php%3ftid%3d69175" target="_blank">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69175</a>

十九年七闰原则是什么

4,十九年七润是什么

简单说可以认为阴历中设定小月29,大月30,二月统算小月,阴历一年354或355天,而地球绕太阳一周(即阳历一年)是365.2422天,两个不相等,古时人们定历法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差值设置闰月。 统合以上加上节气就变成农历了。现在所谓“闰年”,有“闰日”和“闰月”之分。“闰日”是指公历(阳历)而言,一回归年的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阳历把一年定为365日,所余时间约每四年积累成一日,称“闰日”,并把这一日加在2月里(阳历平年2月为28天,闰年2月为29天),有“闰日”的这一年称“闰年”,共有366天。而“闰月”则是专指农历(夏历)而言。我国的农历,平年有12个月,规定为354天或355天,闰年要加一个月,所加的这个月称闰月(加在几月之后就称闰几月)。农历闰年的规律,一般是三年一闰,五年二闰,十九年七闰。据《汉书·律历志》讲:“并终数为十九,《易》穷则变,故为闰法。”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天终数九,地终数十。穷,终也,言闰亦日之穷余,故取二终之数以为义。”(牧马按:《易传》讲天数最大为九,地数最大为十,二数相加为十九;又七为少阳将变,故有十九年七闰之说)。前边的引文中有:“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为什么有闰月才能定四时成岁呢?这是因为地球每年绕太阳自转一圈约365.25日,而月亮一个平年绕地球自转十二圈约354日或355日,二者每年相差约10日21时。如果没有闰月,则三年相差一个多月,五年相差两个月,即会以夏季为春季;十九年相差七个月,则会四时相反。因而《周礼·春官》讲:“正岁年,以序事。”郑玄注:“中数曰岁,朔数曰年。中、朔大小不齐,正之以闰,若今时作历日矣。”置闰,就是为了解决阴历和阳历之间所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因为太阳历只考虑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却不考虑月亮与地球的关系;同样,太阴历只考虑月亮与地球的关系,却不考虑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而我国的农历,是一种统筹考虑日、月、地三者运行规律的阴阳合历,既考虑了月亮绕地球自转的规律,同时也考虑到地球绕太阳自转的规律。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年(即“中数之岁”,太阳历)的二十四等分,岁实一年为365.25日,而阴历(即“朔数之年”,太阴历)每年只有354日或355日,这样,每年约剩余10日21时,故须置闰。闰月一般是29日。由于农历每月平均有两个节气,一个叫节气(简称节,如立春),一个叫中气(简称气,如雨水)。据《逸周书·周月解》:“中气以著时应……闰无中气,斗柄指两辰之间。”为什么闰月无中气呢?这也是由于阴阳历的矛盾而使节气常常落在月份的后面,中气本该在每月中的十五日或十六日,然而却逐渐后移到月末的晦日(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阴阳历矛盾到极点,就须置一个闰月。闰月的节气一般在闰月的十五日或十六日,因而这个节气后面的中气就会后移到下月初的朔日,所以说“闰月无中气”。
是处女座,那一天的阳历日期是1968.9.21号!

5,19年七润啥意思

以上的回答好麻烦啊 !! 就是阴历阳历每隔19年基本重合一次,但有会有一天的误差,于是出现了润,来填补误差 这是春秋战国时代历法
我国的农历既不是阳历又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历。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我们知道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一个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十二个朔望月构成阴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长此以往,如阴历年某年春节为大雪纷飞的冬天,第二年的春节就会在季节上提前11天,第16个阴历年就会出现在赤日炎炎的夏天。若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阴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这就是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 阴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那么多长时间加一个闰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m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等式:m×365.2422=n×29.5306 在这个等式中我们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们的比例:这个比例的近似值分别为: m/n=29.5306/365.2422 这个比例的近似值分别为: m/n=1/12=2/25=5/37=8/99=11/136=19/235 在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归年的数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数目。例如第六个分数式19/235表示19个回归年中必须加7个闰月。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的结果比较: 19个回归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个朔望月有29.5306天,235个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后,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时9分多,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 所以,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 用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公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 二、农历的置闰规则 我国农历中的24节气又可以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类,简称为“节”和“气”。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一般情况每月各有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每一中气都配定属于某月,不能混乱。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阴历阳历每隔19年基本重合一次,但有时也会有一天的误差。 阳历是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算做365.24天。农历是按月亮盈亏变化的规律制定的,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平年全年有354或355天。我国两千多年前就有“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以此来调节农历、阳历之间的差异,即在19年中安插7个闰月,这样农历的闰年就有383天或384天,比阳历的一年约多19天。立春节气基本定于每个阳历年的2月4日左右,这样逢农历闰月就有两个立春,而部分平年就无立春了。他举例说,2004年是闰2月,也就是农历闰年,于是猴年就经历了阳历2004年2月4日的立春和阳历2005年2月4日的立春,所谓"双立春",2005年的鸡年因为始于2月9日,也就没有立春。因为19年中安插7个闰月形成一个周期,"无春""双春""单春"的遵循规律也大致遵循19年一个周期。

6,闰月每几年出现一次

农历闰月是3年闰一次,5年闰两次,19年闰七次。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农历以月亮为周期(阴历),十二个月历总共约有354天。再配合年历(阳历),年历则是根据地球公转所形成的四季变化而得的周期所编制。而月历较年历短,两者相差了11天,因此,便要每19年加多7个闰月来填补误差。以2006年为例,农历七月正好是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份,因此便闰七月来作调整误差。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扩展资料在亚洲(尤其在中国),闰月特指汉历(民间亦称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为了协调回归年与汉历年的矛盾,防止汉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每2至3年置1闰。古代曾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废除了固定闰周,采用无中气月置闰,因此是该闰时置闰)。有时,闰月也指公历的闰年中包含闰日的月份(特指公历闰年的二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闰月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百年不遇的历法现象:公历闰年巧逢农历闰二月
1. 中国使用的汉历就是阴阳历,在阴阳历中每隔几年就会遇到一个闰月,十九年就有一个闰月。2. 为了协调回归年与汉历年的矛盾,防止汉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每2至3年置1闰,古代曾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废除了固定闰周,采用无节令月置闰,因此是该闰时置闰。3. 有时,闰月也指公历的闰年中包含闰日的月份(即公历闰年的2月)。扩展资料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汉武帝发现之前的此前的颛顼历,以建亥为岁首(即农历十月)已不适用,随任命司马迁以太史令身分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颁布新历《太初历》。《太初历》改以正月为一岁之首(秦历以十月为一岁之始),一月的日数为29.53天,一岁一年的日数是354.36天,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也是中国历法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改革。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闰月
闰月两年或三年一次1.民间有“十九年七闰”的概括法。农历上,由于平年的12个月(我们暂且就把它叫做“阴历月”)总天数要比阳历少11天,于是历法规定每隔两年或三年,就必须增加一个闰月来补大约一个月的差。又由于这个差额不是一个有规律的数字,所以,到底哪年需要增补一个闰月,也并不是很有规律。2.不过,随着年份的增多,人们总结出了一个“十九年七闰法”的规律,即是说,在十九年里,我国农历大致应该有七次置闰月的年份。3.到底在哪个月的后面增加闰月合适,要看哪个月与二十四节气差的悬殊而定,因为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与阳历日期,还是基本相符的。但一般情况下,农历的腊月和正月后面,是不置闰月的。比如,2006年,我国的农历就闰七月,2009年,我国农历闰五月。扩展资料闰月指的是阴阳历中的一种现象,阴阳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阳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阴阳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十二个朔望月构成汉历年,长度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365.2422日少10.88天,每个月少0.91天。一年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的。所以我国的阴阳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24节气并行,用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闰月
1、民间有“十九年七闰”的概括法。农历上,由于平年的12个月总天数要比阳历少11天,于是历法规定每隔两年或三年,就必须增加一个闰月来补大约一个月的差,在阴阳历中每隔几年就会遇到一个闰月,十九年就有一个闰月。2、闰月是推算出来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农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闰几月都可能,十九年七闰。3、为了协调回归年与汉历年的矛盾,防止汉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每2至3年置1闰,古代曾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废除了固定闰周,采用无节令月置闰,因此是该闰时置闰。4、一般情况下,农历的腊月和正月后面,是不置闰月的。比如,2006年,我国的农历就闰七月,2009年,我国农历闰五月。扩展资料:1、闰月指的是阴阳历中的一种现象,阴阳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阳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2、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3、农历闰月年份的天数一般长达384天,这样的年份在所有农历闰月的年份当中是最常见的,出现率很高,例如在2001年至2100年这100年当中,一共有37个农历闰月的年份。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闰月
1、中国使用的汉历就是阴阳历,在阴阳历中每隔几年就会遇到一个闰月,十九年就有一个闰月。2、为了协调回归年与汉历年的矛盾,防止汉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每2至3年置1闰,古代曾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废除了固定闰周,采用无节令月置闰,因此是该闰时置闰。3、有时,闰月也指公历的闰年中包含闰日的月份(即公历闰年的2月)。扩展资料闰月计算法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闰月

7,中国闰月的来历

闰,本义就是余数。指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时间的差数,多余出来的叫“闰”。 闰年,凡阳历中有闰日(二月为二十九日)的年,或阴历中有闰月(一年有十三个月)的年;闰余(岁余置闰。阴历每年与回归年相比所差的时日) 闰日,阳历的平年只有365日,与回归年比较,每年相差5时48分46秒,所以每四年积成1日,加于2月成29日,这一天称为闰日,这一年称为闰年 闰月,阴历以月球绕地球定历法,每年和回归年的 365 日5 时 48 分 46 秒相差约 10 日 21 时,积以置闰,所以每三年要闰一个月,每五年闰两个月,每十九年闰七个月。这样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称为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闰月、闰年 为了调整历法年的平均长度,使其与回归年的长度相符合,有时就需要调整个别月份的长度或增加一年中的月数。这个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称为“闰月”。 闰月这种制历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使用的,大约开始于公元前500多年,比古希腊要早160多年。我国历法采用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别是不同的。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历中以朔月的长度29.5306日为1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需要置闰,使阴阳历各个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对应的关系。我国古六历中用3年闰1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的闰月法,每逢闰年所加的月便称为“闰月”。闰月放在一年的年终,例如,秦代和西汉初期使用的《颛项历》,以十月为岁首,把九月做为年终,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而称为“后九月”。到了西汉初制定太初历时,把闰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并规定以没有中气的那几个月作为闰月,月序仍用上个月的月序,只要称其为“闰某月”。这一置闰规则在采用平气的历法中最合理的。到清代的时宪历时,则改用定气注历,如继续单纯以没有中心置闰的规则,有可能一年要置两个闰月。因此,又补充规定:以两次冬至之间包含有13个月的定为闰年,闰年的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定为闰月。这一规则一直沿用至今。闰年中以闰四、五、六月最多,闰九、十月最少,闰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则不会出现,至少在几千年内是这样的。 在公历中,闰月不是在一年中增加一个月,而是在某一个月增加一天,以保证历法年与回归年相一致。例如《儒略历》和现行《公历》一般年份都是365天。通常每过四年(现行公历有时相隔八年)就把二月份增加一天,这一年就是366天。这年的二月就是闰月,而这一年也叫闰年。 闰,本义就是余数。指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时间的差数,多余出来的叫“闰”。 闰年,凡阳历中有闰日(二月为二十九日)的年,或阴历中有闰月(一年有十三个月)的年;闰余(岁余置闰。阴历每年与回归年相比所差的时日) 闰日,阳历的平年只有365日,与回归年比较,每年相差5时48分46秒,所以每四年积成1日,加于2月成29日,这一天称为闰日,这一年称为闰年 闰月,阴历以月球绕地球定历法,每年和回归年的 365 日5 时 48 分 46 秒相差约 10 日 21 时,积以置闰,所以每三年要闰一个月,每五年闰两个月,每十九年闰七个月。这样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称为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闰月、闰年 为了调整历法年的平均长度,使其与回归年的长度相符合,有时就需要调整个别月份的长度或增加一年中的月数。这个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称为“闰月”。 闰月这种制历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使用的,大约开始于公元前500多年,比古希腊要早160多年。我国历法采用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别是不同的。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历中以朔月的长度29.5306日为1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需要置闰,使阴阳历各个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对应的关系。我国古六历中用3年闰1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的闰月法,每逢闰年所加的月便称为“闰月”。闰月放在一年的年终,例如,秦代和西汉初期使用的《颛项历》,以十月为岁首,把九月做为年终,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而称为“后九月”。到了西汉初制定太初历时,把闰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并规定以没有中气的那几个月作为闰月,月序仍用上个月的月序,只要称其为“闰某月”。这一置闰规则在采用平气的历法中最合理的。到清代的时宪历时,则改用定气注历,如继续单纯以没有中心置闰的规则,有可能一年要置两个闰月。因此,又补充规定:以两次冬至之间包含有13个月的定为闰年,闰年的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定为闰月。这一规则一直沿用至今。闰年中以闰四、五、六月最多,闰九、十月最少,闰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则不会出现,至少在几千年内是这样的。 在公历中,闰月不是在一年中增加一个月,而是在某一个月增加一天,以保证历法年与回归年相一致。例如《儒略历》和现行《公历》一般年份都是365天。通常每过四年(现行公历有时相隔八年)就把二月份增加一天,这一年就是366天。这年的二月就是闰月,而这一年也叫闰年。
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 闰月阴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阴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一年就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的,所以中国的阴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24节气并行,用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闰月的来历 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回归年与农历年有什么矛盾呢?我们知道: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依此,如农历年某年春节为大雪纷飞的冬天,第二年的春节就会在季节上提前11天,第16个农历年就会出现在赤日炎炎的夏天。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这就是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 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农历采用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 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公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 现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文章TAG:十九九年请问三年十九年七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是怎么来的

最近更新

  • 美国签证需要老护照吗,护照过期了美国签证没过期怎么办

    护照过期签证需旧签证?现在有必要带老护照去美国吗?以及护照签证遗失补办签证您需要联系美国大使馆更新您的护照信息。2.在美国十年签证回国就老护照不,你在美国十年了签证,十年旅美-1护 ......

    经验 日期:2023-08-25

  • 出国参展美国签证好申请吗

    去美国容易吗签证?美国中转签证容易吗?美国中转签证申请流程如下:1.在线填表申请。美国旅游签证容易吗?美国中转签证好签吗?所有通过美国转机到其他国家的旅客必须在申请transit签 ......

    经验 日期:2023-08-25

  • 俄勒冈大学篮球队员,重写标题:篮球运动员在俄勒冈大学遭遇枪击事件

    事件经过俄勒冈大学是美国著名的公立大学,在全美范围内享有盛誉。该校的男子篮球队伍也一直备受瞩目,在全国大学生篮球比赛中多次获得荣誉。然而,近日,这样一支运动队伍也遭遇到了不幸的枪击 ......

    经验 日期:2023-08-25

  • 伯明翰大学怎么样 知乎,伯明翰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科排名如何?

    伯明翰大学简介伯明翰大学始建于1900年,是英国较早实行教育综合体系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英国六大办学历史超过百年的著名大学之一。伯明翰大学被誉为“英国六大城市大学”之一,是一所世界 ......

    经验 日期:2023-08-25

  • 英国旅游签证更新材料时间

    英国旅游签证需要多久才能发证,英国旅游/需要多久?英国旅游签证的签约时间约为1520个工作日,但提交签证材料前需要预约,预约提交。英国旅游签证应该提前多久申请?do英国-2签证你需 ......

    经验 日期:2023-08-25

  • 古诗己亥杂诗,已亥杂诗

    已亥杂诗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已亥杂诗全诗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九州生 ......

    经验 日期:2023-08-25

  • 办理赴美签证流程,怎样申请前往美国的签证?——办理美国旅游签证的完整指南

    赴美签证办理前的准备在申请签证前,首先要确定自己的出行目的和行程计划,以便选择合适的签证类型。在准备签证材料时,需要提供个人身份证明、财力证明、旅游计划、工作/学习证明等资料。具体 ......

    经验 日期:2023-08-25

  • 伦敦大学金融专业排名,伦敦高校金融专业排名排名前十

    伦敦大学金融专业排名,伦敦高校金融专业排名前十1.伦敦商学院伦敦商学院是世界著名的商学院之一,也是伦敦大学金融专业排名首位。该学院的金融专业一直是其招牌专业之一,其学生在金融领域有 ......

    经验 日期:2023-08-25

留学规划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