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外名校 > 知识 > 平水韵部,湖 在平水韵中属什么韵部

平水韵部,湖 在平水韵中属什么韵部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8-16 21:41:57 编辑:去留学呀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湖 在平水韵中属什么韵部

楼主您好,湖在平水韵中属于上平七虞部,希望能帮到您!

湖 在平水韵中属什么韵部

2,京在平水韵中的什么部

“京”在平水韵里面,在《八庚》韵部。

京在平水韵中的什么部

3,他在平水韵的哪个韵部

“他”归属于花部韵,韵母a,属“阴平”音。
123

他在平水韵的哪个韵部

4,什么是平水韵部

俯106á峯193γ206á涨á107106106Сдhttp://www.zhscwx.com/gelv/psyb.html

5,平水韵的通用韵部有什么规定

邻韵可通,但近体只许通首句(飞雁入群格)或末句(飞雁出群格) (一)“东”、“冬”为一类。 (二)“支”、“微”、“齐”为一类,“支”与“微”较近,它们与“齐”较远。 (三)“鱼”、“虞”为一类。 (四)“佳”、“灰”为一类。 (五)“真”、“文”、“元”、“寒”、“删”、“先”六韵为一类,“真”与“文”近,“元”与“文”近,“寒”与“删”近,“删”与“先”近,“先”又与“元”近;“真”与“元”,“寒”与“先”,“元”与“删”较远;至于“真”与“寒”,“寒”与“元”,“文”与“删”、“先”,“先”与“真”、“文”则原则上不能认为邻韵。 (六)“萧”、“肴”、“豪”为一类。 (七)“庚”、“青”、“蒸”三韵为一类,“庚”与“青”较近,它们与“蒸”较远。 (八)“覃”、“盐”、“咸”为一类。

6,平水韵部如何使用

《平水韵》的使用方法其实很简单。先说声调。今音分一、二、三、四四声,古音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水韵106部实际就分属于平、上、去、入四个类别之下。格律诗讲究平仄,如使用《平水韵》指导格律诗声调,则其中“平”即为平声,“上、去、入”即为仄声。声调的问题解决了,下面来说韵的问题。在今音中,什么样的字可以放在一起押韵,你一定很清楚了,粗浅地说,比如“楼、洲、头”这类字,因为都以韵母(ou)结尾,所以读起来顺口,是可以一起押韵的字,这么来讲你理解起来应该没有困难。那么在古代,这个道理也是同样,《平水韵》的106个韵部,正是按照字的古音来归纳的,比如“上平一东”中的所有字,在古代均为同一个韵母;“上平二冬”中的所有字,在古代均为同一个韵母;“上平三江”中的所有字,在古代均为同一个韵母……依此类推。而相应地,不同韵部中的字,在古代就不是同一韵母,尽管也许在今天,由于语音的演变,它们的韵母部分读音趋于相同了。比如“上平一东”和“上平二冬”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在今天这两个韵部中的字韵母基本都是“ong”,读起来没什么差别,但在古代格律诗中是决不允许通押的。说到这里,为了使你的理解更清晰,我还想反过来再举一个例子,由于语音的演变,在古代韵母相同、属于同一韵部的字,在今天也有可能出现分化,不再押韵,比如“上平五微”中的所有字,把它们用汉语拼音注明今音,会发现它们的韵母部分很明显分成了读“i”和读“ei”两类,在今天“i”和“ei”是不能通押的,读起来很不顺口,但是在古代这些字有着相同的韵母,并未分化,是同一韵部的字。总之《平水韵》是一部很简单的韵书,你只需知道同一韵部下的所有字音调相同、韵母部分相同便可以了,按照这一标准,把所有汉字分成了106类。如果你还有什么不明了之处,可以追问。
平仄有古声韵,今声韵之分。平水韵为一种古声韵。一般对联,诗歌大多用今声韵,一二声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普通话音调分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即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已分别纳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入声字在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方言里都归入了阳平。所以在遇到阳平字时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韵书了。

7,请问平水韵一东二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是一个韵部

是同一韵部的。据考证,从上古时代一直到唐代中叶,“东”和“冬”的读音是有区别的。譬如,隋唐的东韵字收ung,东就念dung;冬韵字收ong,冬就念dong。发音区别小,但确有不同。虽然从隋朝到南宋隔了600年时间,语音变化很大,但是写诗的韵书官方编订起来一直比较保守,基本上很多是袭用前人的。宋词里东与冬通用很正常,晚唐人搞不清楚的发音宋人更不用说。但是,不管怎么变化,写近体诗东冬之类的区别始终是很严的,到了民国时期,人们写近体诗也跟《平水韵》相合,这是传统习惯使然。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按照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划分成106个韵部。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出韵、错用。其中第一个声调平声,因为平声的字较多,故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从历代韵书看过来,其中第一、二韵都是东、冬韵。这两韵不但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完全一致,甚至在古汉语中,也仅仅是主元音略有差异。一东中的东韵,是上平声中的第一个韵部;二冬的冬韵,是上平声中的第二个韵部;而下平声的“一先”、“二萧”中的先韵、萧韵,则是下平声中的第一、二个韵部。其余的以此类推。“东”叫韵目,即这个韵部的代表字。东韵中包含有许多字,它们的共同点便是韵母相同(当然是指隋唐五代两宋时期的读音),例如:风、空、虫、弓、东、宫、红、翁、同、童、穷、铜、通、融、虹等字,尽管在现代汉语中的韵母并不完全相同,但都同属于东韵,如果是作格律诗,这些字就可以互相押韵。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提到了关于东、阳韵的关系:“东韵:上古(东汉以前)为 [o?],中古(隋唐至宋)为[u?]。(东韵)o?和(阳韵)ɑ?声音相近,因此,从很古的时候起,东阳就能合韵。虽然在《诗经》里东阳的界限是清楚的,但直到西汉,东阳仍然有合韵现象。东汉以后。东阳渐渐疏远了,因为东韵的元音已经高化([o?]——》[u?]),而阳韵没有跟着高化,所以不能再合韵了。反过来我们看冬韵的变化:上古u?m——u??——中古uo?。自上古起,东冬韵便有区别,而隋唐至宋时,东由[o?]→[u?],与冬韵则相差无几,甚至不能分辨。虽然是隋唐至宋的演变过程,但实际在宋之前,古人还是能分的清东、冬之间的差距,而到了宋代,古人基本上就不分东、冬了-------宋人作词基本不辨一东二冬,后世词韵自然也将二者整合唯一。总而言之,平水韵是延续了《切韵》、《唐韵》等韵书编撰而来,虽然在宋之后的古人对于东、冬已经分不清了,但依然是按着这个分韵原则来划分的,我们写诗便是用的这个韵书;而在词韵上,东、冬却已经是合并同类项了。扩展资料:上平一东:东同童僮铜桐峒筒瞳中[中间]衷忠盅虫冲终忡崇嵩[崧]菘戎绒弓躬宫穹融雄熊穷冯风枫疯丰充隆窿空公功工攻蒙濛朦瞢笼胧栊咙聋珑砻泷蓬篷洪荭红虹鸿丛翁嗡匆葱聪骢通棕烘崆。上平二冬:冬咚彤农侬宗淙锺钟龙茏舂松凇淞冲容榕蓉溶庸佣慵封胸凶匈汹雍邕痈浓脓重[重复]从[服从]逢缝峰锋丰蜂烽葑纵[纵横]踪茸蛩邛筇跫供[供给]蚣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平水韵
楼上这句就是重点:"《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 这两个韵部在古音是不同的,今人也很难考究,这里要说一点,在填词的时候,采用的韵书是词林正韵,在词林正韵中,这两个韵部是同一韵部的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近体诗用韵根据“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其书今佚)。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又把其并为106个韵部;上平声15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声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上声29部,如一董、二肿、三讲、四纸……等;去声30部,如一送、二宋、三绛、四寘……等;入声17部,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等。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因为平水韵是根据唐初许宗敬奏议合并的韵,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是平水韵。 现代普通话里没有了去声 和唐代的语言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字的读音 平仄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所以今天相同的读音 在唐代可能是有差异的《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懂没?分上平声和下平声没区别 只是为了排版用的 至于你想知道怎么读 只能去一些方言里找寻了 下边是去声的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66322.htm下边是平水韵的百度百科 你看完应该会明白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章TAG:平水韵韵部平水什么平水韵部在平水韵中属什么韵部

最近更新

海外名校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