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外名校 > 知识 > 什么是虚词,幼时记趣有哪些虚词

什么是虚词,幼时记趣有哪些虚词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6-26 17:06:57 编辑:去留学呀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幼时记趣有哪些虚词

之,以,或,其,盖,为,绝对正确

幼时记趣有哪些虚词

2,because是虚词吗

because是虚词吗?
是虚词

because是虚词吗

3,木兰诗中有哪些虚词

《木兰诗》中的虚词: 1、何--问女何所思 何:什么。 2、所--女亦无所思用作助词。 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木兰诗中有哪些虚词

4,古注中用来表示解释的词是虚词的术语是什么

我不知道什么是名词术语 ★★★ 初中语文名词术语 语文学科名词术语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
虚词(有连词、助词以及代词、副词等)

5,副词是实词还是虚词为什么

1.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包括 名词、动词、 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六类 2.虚词: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 分为副词、介词、 连词、助词、 叹词和拟声词六类 3.而副词是一类用以修饰名词以外词语和整个句子的词. 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 (它就只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神通,不能口达的虚词) 起修饰或者说明作用~~~

6,谁能告诉我3个文言虚词因 于 以的翻译要精准的

(因 )1、于是,就。2、依照,根据。3、依靠,凭借。4、趁着,趁此。 5、通过,经由。 6、因为。7、缘由,机缘。8、沿袭。9、继续。 “于”作介词除表示引进与动作行为相关的时间、对象外,还有几个重要的用法,现举例补释。   1 作助词,常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加强语气,或辅助凑足音节加强咏叹,可根据语境灵活翻译或不译。这种用法在《诗经》中多见。如:   (1)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周南·桃夭》)   (2)黄鸟于飞,集于灌木。   (《诗·周南·葛覃》)   (3)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诗·秦风·无衣》)   2 作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用法同“乎”。如:   (4)然则先生圣于?   (《吕氏春秋·审应》)   ——那么先生是圣人吗?   (5)桓公问於管子曰:“不籍而赡国,为之有道于?”      (《管子·山国轨》)   ——桓公问管子说:“不征收赋税而使国力富强,做到这一步有办法吗?”   3 作连词。连接两个并列的成分,可译为“和”等。如:   (6)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   (《尚书·康诰》)   ——告诉你施与恩惠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7)不克敬于和,则无我怨。   (《尚书·多方》)   ——若不谨慎与和洽,那可不要怨恨我。   4 作介词。与“以”或“何”连用,表示对处所的询问,可译为“在(从)哪里”等。如:   (8)于以采蘩?于沼于浊。   (《诗·召南·采蘩》)   (9)哀我人斯,于何从禄?   (《诗·小雅·正月》)   这里需说明一点,疑问代词作其他介词的宾语一般都在介词之前,但若作“于”的宾语,却位于其后 (以)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等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 不以物喜(因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气可以养而致(凭、凭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2、连词(1)表目的:译为 来 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 故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众 以知天地之广大 将以攻宋  (2)表结果:译为 以致例、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此类较少)3、其它(1)以为:译为 认为  例,或以为死  (2)所以: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课本中只此一个)

7,在文言文中什么叫做实词什么叫做虚词

实词:有实际意义的词,如名词、动词 虚词:结构助词等等
有实际意思的词叫实词,无实际意思的词叫虚词
一、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 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包括: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的活用等。 二、虚词就是助词、代词之类的。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册为主)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
文章TAG:什么虚词幼时记趣哪些什么是虚词

最近更新

海外名校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