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外名校 > 知识 > 燕歌行高适翻译,急求 燕歌行 高适 最后两句翻译

燕歌行高适翻译,急求 燕歌行 高适 最后两句翻译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6-07 07:32:41 编辑:去留学呀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急求 燕歌行 高适 最后两句翻译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 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 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急求 燕歌行 高适 最后两句翻译

2,燕歌行 高适

燕歌行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 高适

3,求高适的燕歌行翻译

译文: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求高适的燕歌行翻译

4,把高适燕歌行翻译成白话文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燕群辞归,天鹅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 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 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 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 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 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译文: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 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 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 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 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 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 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 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 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 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 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 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 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 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 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5,谁知道高适燕歌行得全诗翻译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 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男子本来就看重横刀骑马天下行, 天子赏识非常时赫赫英雄显本色。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 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 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 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 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 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 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 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 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 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 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刀乱飞舞夹杂大雪落纷纷, 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 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燕歌行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6,高适 燕歌行 的全篇课文及全篇翻译

《燕歌行·并序》  作者: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解】: 1、元戎:主帅,指幽州节度使张守。 2、:击; 3、金:钲,行军乐器。 4、极边土:临边境的尽头。 5、胡骑句:意谓敌人来势凶猛,像疾风暴雨。凭陵:侵凌。 6、身当两句:意谓战士们身承朝庭的恩遇,常常不顾敌人的凶猛而死战,但仍未能解除重围。 7、铁衣:指远征战士。 8、玉筋句:指战士们想象他们的妻子,必为思夫远征而流泪;玉筋:旧喻妇女的眼泪。 9、蓟北:唐蓟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这里泛指东北边地。 10、刁斗:军中打更用的铜器。 【韵译】: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 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 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 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 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 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 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 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 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 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 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 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 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 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 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7,高适燕歌行的意思

  开元二十六年[2],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3],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4]焉。   汉家烟尘[5]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6]。男儿本自重横行[7],天子非常赐赐颜色[8]。扌从金伐鼓下榆关[9],旌旆逶迤碣石[10]间。校尉羽书飞瀚海[11],单于猎火照狼山[12]。山川萧条极边土[13],胡骑凭陵杂风雨[14]。战士军前半死生[15],美人帐[16]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17],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18],力尽关山[19]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20],玉箸[21]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22]欲断肠,征人蓟北[23]空回首。边风飘飖那可度[24],绝域苍茫[25]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26],寒声一夜传刁斗[27]。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28]!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29]。   [注释]:   [1]燕歌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思妇怀念征人的内容。[2]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3]"客有”句:有跟随张守珪出塞回来的人。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4]和:依照别人诗词 的题材、体裁和格律作诗词。[5]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朝。烟尘:战火,边疆的战争。[6]残贼:凶残的敌寇。[7]重:推崇、看重。横行:往来冲杀无可阻挡。[8]赐颜色:赏识、器重、给予隆重丰厚的待遇的意思。[9] 扌从:撞击。下榆关:向山海关进发。[10]旌旆:旌旗。逶迤:弯弯曲曲、绵延不断的样子。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11]校尉:武官名,地位低于将军。飞瀚海:从大沙漠飞来。[12]单于:本指匈奴酋长,这里泛指敌人的首领。猎火:打猎时燃起的火光。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自治区西北部。[13]"山川”句:汉军抗击敌人,来到了山川萧条的边界地带。极:穷尽,终点。[14]胡骑:敌人的马队。凭陵:仗势欺人,侵扰凌逼。杂风雨:形容敌势之猛如暴风骤雨。杂:交错。[15]半死生:一半死、一半生,伤亡极多的意思。[16]帐:将帅的营帐。[17]穷秋:晚秋。腓:病,这里是指枯黄衰败的意思。[18]恩遇:指受到器重。轻敌:蔑视敌人。[19]关山:边塞。[20]铁衣:铠甲,这里是身披铁衣的意思。辛勤久:长期在边疆戍守。[21]玉箸:白色的筷子,这里指思妇的眼泪。[22]城南:长安城南。这里泛指居民区。[23]蓟北:蓟州以北,这里泛指戍守的边疆。[24]飘飖:长风吹荡的样子。度:过,这里是居住、生活的意思。[25]绝域:极远的边疆荒凉地区。[26]三时:指早、午、晚。阵云:战云。[27]刁斗:军中白天用来做饭、夜晚用来打更的铜器,有把,形似三角锅。[28]死节:有气节的死,指为国牺牲。勋:功劳。这句是说,战死是为了报国,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29]李将军:指汉将李广。   [讲解]:   这首诗的原序,说明了写作时间和写作起因。为什么看了随张守珪出塞的人写的诗,就“感征戍之事”呢?原来在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赵堪等假借张守珪的命令,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在湟水以北邀击叛乱的契丹余党,“初胜后败”,但张守珪却“隐其败状而妄奏克捷之功”。高适了解到这种情况之后,就写了这首《燕歌行》,对张守珪谎报军功的行为不满。但是诗人写这首诗的起因,诗里描写的内容,都远远超出了张守珪一人一事,它是对当时整个边塞战争的概括,具有典型性。   全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汉家将士慷慨辞行的情况。   前两句写辞家的原因和所去的方向。“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汉家”边境有难,“汉将”请缨赴敌,连用两个“汉”字开头,造成一种连贯的气势,很好地体现了汉家将士急国家之难,挺身破贼的英雄气慨,也烘托出了战事紧急的气氛。   后两句写汉家将士出发前的士气。堂堂男子,本来就崇尚英勇杀敌的精神,再加上天子的慰勉与赏识,将士士气之高,是可以想见的。   第二部分写汉家将士奔赴疆场的情况。   前两句写行军的路线和出征的军容声势。大军经由碣石山一带,向榆关进发。行军中,击鼓而进,鸣金而止,用金、鼓节制队伍的进退。“旌旆逶迤”四字,形象生动,它不只写出了出征队伍的浩大,也写出了道路的崎岖曲折,给人们勾勒出一幅颇为壮观的军伍挺进图。这样大队人马行军,只闻金鸣鼓响,只见旌光旆影,却听不到人喊马嘶,这正生动地表现了战士同仇敌忾,奔赴疆场的情景。   后两句写军情紧急,深化战争气氛。正因为军情紧急,将士们才辞家破贼,长途驱驰;行军中,又遇到校尉军书传来,可见事态又有了新的发展,对汉军更加不利。“羽书”本已表示了十万火急,紧跟着一个“飞”字,就更见形势紧迫,有燃眉之急。是什么情况如此急不可待呢?“单于猎火照狼山”,敌人已经首先采取军事行动了。汉军未到,敌人就发动了进攻,这表示着情况的不利,为下面“半死生”、“未解围”的描写埋下了伏线。两句诗,把临战前的紧张气氛推向了高潮。   第三部分写疆场战斗的情况。   前四句写战争的进行情况。   "山川萧条极边土”,写出了战斗的环境是在荒凉的边境线上。边疆的荒凉,是连年征战的结果。山川的“萧条”,也衬托出战争的残酷。战斗的对手是倚势猖獗的劲敌。“杂风雨”三字,写敌兵来如风雨、去如闪电,凶猛剽悍,不可一世。照应了开篇第二句“破残贼”的“残”字。   敌人既然首先点燃了“猎火”,又倚势“凭陵”,这说明战争完全是敌人挑起的,汉军所进行的是一场正义卫边的战斗。面对这样一场战斗,汉军本来应当上下一心,协力破敌。然而,战斗开始之后,情况却是——“战士军前半死生”。“半死生”,不仅说明形势对汉军不利(这仍是从“残贼”的“残”字而来);同时也暗示了汉军士卒的英勇,他们面对强敌,奋不顾身,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汉军本已具备了取胜条件,如士卒崇尚杀敌立功、天子的支持鼓励、所进行的是一场正义战争等等,为什么反而使这样多的健儿饮恨沙场?“美人帐下犹歌舞”,责任完全在统帅。一个“犹”字用意很深。战斗如此激烈,士卒伤亡如此惨重,统帅们却还那样佚乐不休,其他的时候就更可想而知了。这样不顾国家、不恤士卒的腐朽已极的人,哪还有心思去运筹帷幄?哪还有精神去阵前指挥?哪还有勇气去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这场战斗,实际上是汉家士卒在一腔爱国热情支持下进行的一场没有指挥的战斗!   后四句写战斗的结局——汉军失败了,这是必然的。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写战斗结束后的凄凉景象,又点出了战斗进行的季节。深秋草黄马肥,正是塞外敌人入境掠夺的大好时机。敌人有天时之利,汉军又上下异心,以至大队人马经过一场厮杀,只剩下稀稀落落的士卒。前面说“半死生”,是从死人很多的角度正面说明伤亡惨重;这里说“斗兵稀”是从活下来的人很少的角度,从反面说明伤亡之重前后照应。共同杀敌的伙伴,一半作了敌人的刀下鬼,士卒们此时的心情该是何等惨痛凄凉!在这里,诗歌没有直接写士卒的心情,而是通过衰草、孤城、落日等惨淡凄凉的景物来渲染气氛、来衬托人物的心境的。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交代战斗的结果。士卒们拼却性命,却未能杀退敌人,解脱危机,但士卒们是没有责任的。前一句写士卒报国的壮志,下一句写意外 的结果,一起一落,迭宕之中加深了对统帅的批判——正是他们造成了人亡地失的局面!   第三部分写边疆士卒的复杂心理。   朝廷选择统帅不得其人,他们只知花天酒地及时行乐,哪顾士卒的死活?啊管疆土的保失?统帅的腐朽,使得士卒沙场久戍。这些士卒,一方面对战争的正义性有着充分认识,面对风雨杂沓而来的“残贼”,能够抱着献身精神去努力战斗;另一方面,又对腐朽的统帅不满,在战斗间歇的时候,他们思绪翻腾,心情十分沉重。   他们想念久别的妻子。此刻,在士卒的脑海里,浮现出妻子的身影,是那样亲切、那样具体,妻子簌簌而落的眼泪,是那样深的触动着他们的情怀。“玉箸应啼别离后”,一个“应”字,表现出征人遐思冥想的情态,有无限深情。他们离家太久了!离家太远了!他们离家之后,一方面由于日久,引起妻子的思念和对他们安全的担心;另一方面也由于离开了丈夫,生活上难免遇到困难,这就更使她们想念自己的亲人。这种相思是如此之深、如此之痛,甚至到了“少妇城南欲断肠”的程度。身在边疆,心向家乡的士卒,想得很多很多。他们向着家乡望啊,望啊……然而,这频频怅望,又于事何补呢?“征人蓟北空回首”!一个“空”字,不也形象地体现了那种“欲断肠”的感情吗?这真是人隔千里地,相思一般同。   他们感到边塞生活的寂寞。空旷寥阔的边地上,只有飘飖的边风同他们相伴。他们白天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夜晚顶风冒寒,巡逻戒备。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士卒的思想活动,但景物的凄凉正衬托出他们心境的凄凉;战地生活的紧张劳苦,与统帅的朝欢暮乐相对照,也反映出他们心境的愁苦。   最后总结全篇,写士卒们对统帅的不满和对良将的思念。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它能利用工整的对偶句,塑造出对比鲜明的形象,增强艺术效果。“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苦一乐,生动地描绘了军中的阶级对立关系。“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千里关山,两心牵挂,淋漓尽致地揭示出征人思亲的感情。   全诗四句一折,流利婉转,起伏跳跃,与士卒思想感情的变化和谐一致。
文章TAG:燕歌行翻译急求燕歌行高适翻译急求燕歌行高适最后两句翻译

最近更新

海外名校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