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北大学的来历
东北大学建校于1923年10月,前身为沈阳工业大学。建校初期,以工科为主,培养工程师和技术人才。1952年,学校从沈阳迁至辽宁省抚顺市。1985年,更名为东北大学。目前,学校是一所以工、理、管、文、法、经、教育、艺术为主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和辽宁省共建高校。

2. 东北大学缘起简史
东北大学的缘起可追溯到清朝末年。1898年,据清政府的退还赔款给琉球的文告,日本政府向清政府提出要求,派遣官员访问清国。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在辽宁省设立“伪吉林省”,开始对中国领土发动侵略。为了抵制日本的侵略,当时有一批爱国人士提出举办工学校的设想,鼓励民间筹资。由于筹资困难,最终没有落实。
直到辛亥革命后,民族危急,有一些爱国人士再次提出创办工学校之议。1912年,朝鲜密政府因国内社会改革不断,颁布废除贡院科举的《民议津梁条例》,将学子选拔方式改为外国学制,并建议辽宁省政府创办工学校。1913年,辽宁省政府接受了这一建议,决定建立沈阳工业专门学校。不久,原计划于各地募资建校的沈阳商师、沈南堂、肇州工友会等团体,将募集到的资金捐给了专门学校。
3. 东北大学的发展历程
1923年,沈阳工业专门学校正式开学,现有机械、电机、电气、工艺和化学五个系和一个文化科,共有学生297人。1928年,学校成立了“中国首家工程研究所”,为学校引进了现代化的工程技术。抗战爆发后,学校秉承“抗战、救国、建设”的宗旨,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在东北大地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教育救亡事业。抗战胜利后,学校迅速恢复了校园建设和师生队伍建设。
1952年,学校搬迁到抚顺。20世纪60年代,东北大学成为全国14所“两弹一星”支援大学之一,为国家核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学校又实行了独立学院体制和教授博士学位授权点,并改名为东北大学。21世纪以来,学校又着力提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硕果累累。
4. 东北大学的未来与愿景
东北大学坚持“自由探究,严谨治学,服务社会”的校训,致力于培育“德才兼备、国际化”的全球领袖、技术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学校秉承“发扬创新精神、推动科学前沿”的使命,不断发扬东北大学坚韧不拔、勇毅进取的精神,忠实践行“定位在艰险、任务在建设”的方针,为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作出新贡献。未来,学校将努力加速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