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外名校 > 经验 > 三年级科学教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4课

三年级科学教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4课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5-19 04:30:28 编辑:去留学呀 手机版

1,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4课

【 #教案# 导语】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最常见的物质。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篇二】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水沸腾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①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   水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  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篇三】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水结冰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  凝固(0℃或0℃以下)  冰(固态) 【篇四】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冰融化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板书设计】   4.冰融化了吸收热量   冰    固态   水    液态  互相转化  热量   水蒸气  气态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4课

2,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58课

【 #教案# 导语】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变化可逆”的概念。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平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 【篇二】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小组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四杯水(三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玻璃棒1根、秒表1只、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食盐1份,一杯水]   1.出示食盐和水。   提问:把食盐放入水中会如何?(预设:食盐会溶解在水里。)   提问:这些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大约需要多少时间?(预设:5分钟、6分钟、10分钟)   提问:谁有办法使食盐更快的溶解?(预设: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   2.揭示课题:加快溶解(板书)   二、探索:加快溶解(预设30分钟)   活动一:如何进行实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活动二: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一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冷水、热水)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介绍实验要求以及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1.小组合作;2.分步进行;3.及时记录。)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三: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玻璃棒1根、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又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水、玻璃棒、秒表)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结合上一个实验,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6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反馈交流。   小结: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3.提问:如果要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里,还可以怎样做?   四、拓展:请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加快溶解的方法。(预设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2.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不止两个,你们还想做实验研究其它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吗?   【板书设计】   6.加快溶解   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加快溶解的方法:用热水   搅拌 【篇三】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混合与分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通过食盐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来,明白这个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学生通过使用过滤装置来达到分离沙子和盐水的目标。通过进行蒸发操作来达到分离食盐和水的目的,最终达到分离食盐和沙子的目的。   科学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溶解前的食盐和析出后的食盐的特点来多角度的认识物体,从而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分离食盐和沙子来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对于一些混合的物体,我们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离,从而避免丢弃和浪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习单。小组准备:1份食盐、1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根玻璃棒、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过滤杯、一个烧杯。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任务,揭示课题(预设3-5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你有办法帮助叔叔们把食盐和沙子分离吗?   2.揭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引导探索,科学实验(预设25-30分钟)   1.ppt出示图片,学生自由想象并回答。   生:把他们按颜色一粒一粒分。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按颗粒大小分,筛网筛一下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放在水中。   学生上台把食盐和沙子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他们溶解在水中   师:那怎样把沙子从盐水中取出来呢?   展示过滤装置   师:那怎样把食盐水中的水除去呢?   展示蒸发装置   2、任务一:分离盐水和沙子   a.展示过滤装置   b.ppt出示溶解、过滤流程   c.学生领取材料做溶解和过滤实验。   d.交流汇报。   师:在这个过程中,水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溶解。(板书:溶解、贴画)   师:纱布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把沙子从食盐水中分离出来   师:那就是过滤(板书:过滤、贴)   3、任务二:分离食盐和水   a.认识蒸发装置。   b.学生微视频学习蒸发操作。   c.Ppt展示流程图。   d.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①戴上护目镜可以防止在蒸发过程中食盐水飞溅入眼睛   ②千万不要用手去碰蒸发皿,整理过程中手拿三脚架,防止烫伤   e.学生,实验,交流汇报   师:水到哪里去了   生:蒸发了(板书:蒸发、贴)   三、积极思考,研讨发现(预设5分钟)   师:我们是怎样帮助叔叔们将沙子和食盐分离的?(ppt)   生:先用水把食盐溶解,再用过滤把盐水和沙子分开,再进行蒸发将盐和水分开。   四、课后拓展,知识延伸   师:木屑、铁屑、和食盐混合了可以怎么分离? 【篇四】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习,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   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   活动前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   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活动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   三、研讨:(预设5分钟)   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   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   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   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   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顾混合与分离。   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   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   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   【板书设计】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   看到了什么现象   纸    形状变化 大小变化   橡皮泥  形状变化 大小变化 颜色变化   水    形态变化   相同点:还是原来的物质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58课

3,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7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篇1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习,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 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 活动前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 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活动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 三、研讨:(预设5分钟) 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 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 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 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 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顾混合与分离。 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 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 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 【板书设计】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看到了什么现象 纸形状变化大小变化 橡皮泥形状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 水形态变化 相同点:还是原来的物质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小组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四杯水(三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玻璃棒1根、秒表1只、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食盐1份,一杯水] 1.出示食盐和水。 提问:把食盐放入水中会如何?(预设:食盐会溶解在水里。) 提问:这些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大约需要多少时间?(预设:5分钟、6分钟、10分钟) 提问:谁有办法使食盐更快的溶解?(预设: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 2.揭示课题:加快溶解(板书) 二、探索:加快溶解(预设30分钟) 活动一:如何进行实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活动二: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一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冷水、热水)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介绍实验要求以及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1.小组合作;2.分步进行;3.及时记录。)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三: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玻璃棒1根、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又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水、玻璃棒、秒表)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结合上一个实验,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6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反馈交流。 小结: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3.提问:如果要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里,还可以怎样做? 四、拓展:请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加快溶解的方法。(预设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2.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不止两个,你们还想做实验研究其它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吗? 【板书设计】 6.加快溶解 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加快溶解的方法:用热水 搅拌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①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水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通过食盐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来,明白这个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学生通过使用过滤装置来达到分离沙子和盐水的目标。通过进行蒸发操作来达到分离食盐和水的目的,最终达到分离食盐和沙子的目的。 科学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溶解前的食盐和析出后的食盐的特点来多角度的认识物体,从而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分离食盐和沙子来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对于一些混合的物体,我们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离,从而避免丢弃和浪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习单。小组准备:1份食盐、1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根玻璃棒、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过滤杯、一个烧杯。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任务,揭示课题(预设3-5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你有办法帮助叔叔们把食盐和沙子分离吗? 2.揭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引导探索,科学实验(预设25-30分钟) 1.ppt出示图片,学生自由想象并回答。 生:把他们按颜色一粒一粒分。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按颗粒大小分,筛网筛一下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放在水中。 学生上台把食盐和沙子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他们溶解在水中 师:那怎样把沙子从盐水中取出来呢? 展示过滤装置 师:那怎样把食盐水中的水除去呢? 展示蒸发装置 2、任务一:分离盐水和沙子 a.展示过滤装置 b.ppt出示溶解、过滤流程 c.学生领取材料做溶解和过滤实验。 d.交流汇报。 师:在这个过程中,水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溶解。(板书:溶解、贴画) 师:纱布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把沙子从食盐水中分离出来 师:那就是过滤(板书:过滤、贴) 3、任务二:分离食盐和水 a.认识蒸发装置。 b.学生微视频学习蒸发操作。 c.ppt展示流程图。 d.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①戴上护目镜可以防止在蒸发过程中食盐水飞溅入眼睛 ②千万不要用手去碰蒸发皿,整理过程中手拿三脚架,防止烫伤 e.学生,实验,交流汇报 师:水到哪里去了 生:蒸发了(板书:蒸发、贴) 三、积极思考,研讨发现(预设5分钟) 师:我们是怎样帮助叔叔们将沙子和食盐分离的?(ppt) 生:先用水把食盐溶解,再用过滤把盐水和沙子分开,再进行蒸发将盐和水分开。 四、课后拓展,知识延伸 师:木屑、铁屑、和食盐混合了可以怎么分离?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动手动脑,探索影子的秘密。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使幼儿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大屏幕一个、幻灯机一台、手电筒一个。 2.幼儿操作的手偶玩具若干。 3.小故事一个,磁带一盘。 教学过程 (一)探索影子 1.导入语:小朋友,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和影子做游戏,但是影子有许多秘密,咱们把他找出来好不好?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鼓励幼儿用身体的各部位和影子做游戏) 2.幼儿自由地和影子做游戏,积极探索影子的秘密(教师观察幼儿的探索情况,并有目的地与幼儿交流。) 3.讨论:影子的秘密 提问: ① 你是怎样和影子玩的,发现了什么? ② 影子会变吗?它是怎样变的? 教师小结幼儿的发现。 知识点:影子会动,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影子会变,随着与光源距离的长短而变化。 (二)游戏:猜影子 玩法: 1.教师请两个特征比较明显的幼儿藏在屏幕后面,请其他幼儿分别猜猜他们是谁? 提问:请问他是谁?你怎么知道? 2.请两名特征不明显的幼儿藏起来,增加游戏难度,引起幼儿兴趣。 知识点:影子的特征与物体有关。 (三)利用游戏进行表演:激发幼儿对影子探索的欲望。 1.教师用手影给幼儿讲故事,请幼儿欣赏。 a.幼儿对着影子自由地表演手影。 b.请幼儿换用手偶结合音乐进一步感知影子的有趣现象,当幼儿兴致较高时,教师忽然将灯关掉,引导幼儿观察光和影子的关系。 2.提问:影子哪去了?为什么没有影子呢? (打开灯进一步提问)有灯光了,可是为什么还是没有影子? 知识点:影子、物体、光线三者密切相连,缺一即形不成影子。 文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篇6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流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流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学习重点】 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观察流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学习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学习流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流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流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流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流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流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流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流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流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陆生植物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7篇

文章TAG:三年三年级年级科学三年级科学教案

最近更新

  • 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什么成语

    以偏概全是什么成语[yǐpiāngàiquán]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汉语成语,指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出自吴家国《普通逻辑》。【解释】以:用;偏:片面;概:概括;全:全部。指用片 ......

    经验 日期:2023-08-25

  • 美国签证白单子,上海美国签证红单子

    美国E3签证。美国旅游签证签白色护照容易吗?美国移民签证拒签白表美国移民局现在对婚姻移民的审查极其严格!关于US签证的补充材料,US签证的处理流程如下:第一步:对于非移民签证申请人 ......

    经验 日期:2023-08-25

  • 美国签证卡车驾驶证,卡车驾驶证可以直接考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PRC)的A2注册驾驶证允许您在中国驾驶拖拉机和其他大型卡车,这在一些签署了驾照通用协议的国家也是有效的,但一些国家不承认中国的驾照。出国一定要考国际卡车驾照吗?可 ......

    经验 日期:2023-08-25

  • 英国访客签证费用多少,英国普通访客签证2023

    英国签证费用的冲多少钱?英国Visit签证多少钱?英国签证费用英国旅游签证费用多少钱要看类型/英国留学签证费用多少钱会298斤。如何申请英国visit签证?英国签证很急费用应该是1 ......

    经验 日期:2023-08-25

  • 休斯顿大学会计硕士,休斯顿大学开设会计硕士研究生课程

    休斯顿大学会计硕士的背景休斯顿大学是美国著名的公立大学,位于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市。休斯顿大学开设了众多的研究生课程,其中包括会计硕士研究生课程。这个课程是专门针对在财务、会计、审计 ......

    经验 日期:2023-08-25

  • 英国签证费付款失败,去英国签证费多少钱

    英国签证表中付款方法不对。英国Student签证如何解决IHS的paymentdeclined问题?一个是确定你正在学习的课程是否超过6个月,如果是6个月以上,就不用交了,直接显示 ......

    经验 日期:2023-08-25

  • 北京莱佛士设计学院,北京莱佛士设计学院——艺术与设计领域的才华摇篮

    北京莱佛士设计学院简介北京莱佛士设计学院是一所专注于艺术与设计领域的高等院校,成立于2002年,是国内首批独立设置的设计类院校之一。学院始终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经验 日期:2023-08-25

  • 英国旅行签证多少钱,2023英国旅行签证

    英国旅游签证多少钱?做这个要多少钱签证?英国Travel签证如何办理?英国短期签证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旅游签证、留学签证、商务签证、工作。英国签证最新攻略2020英国旅游签证材料工 ......

    经验 日期:2023-08-25

海外名校排行榜推荐